关于照片,摄影,图片,前端,以及图像相关的一系列话题。
draft
这是一篇议论文。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图像的描述,作图人的思考和表现,用图人的立场和期望,来试图分析图像所表达的意义。其中作者,我,会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认知体系,也希望在文章中得到一定的体现。
可能要写好几次。也应该要涉及一些立论。需要一些考究。
可能要有一些中英文夹叙夹议。或者半英文半中文。最后可以考虑扩展成为中英文两个版本。
衍生话题:为什么我自己会在网络上的撰写框直接敲文章,要比在闭路的电脑中写东西更容易有代入感,或者说,更能够有写作的冲动?
限时,40分钟。
我其实想写这个话题有很久了。因为自己拥有自己的相机已经有8年了。那是刚出国的时候,姨父他们买了送的。价值有差不多三千多块钱人民币的Lumix。记得第一批次的照片是背包在国内旅行时的照片。后来到了美国之后也有一些。但是究竟是怎样一个点,让自己停了照相?
而在这同一时间,因为手机的相机功能越发升级,电脑的图像技术和PS技术也应声而起。全民似乎都开始疯狂于各种拍摄。自拍杆也不知何时起变得紧俏。每每看到人们拿着自拍杆,毫无目的地目视着镜头,拍了一张,看了一下,不满意,再拍一张。这样的行径总让我觉得有些好笑。或是说有些哭笑不得。这些行为也是我希望着重讨论的一个点。
除了自拍,还有比较可爱的一个人类行径,就是拍摄食物,或是说,拍摄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包括上述的自拍,我认为其实都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这都属于生活的一部分。而在这同时,也是人的一种强烈自我意识的体现。对自己的关注,是一种精神需求。而图像这样直观的内容,应该是精神需求的最直白的体现。相比过去的绘画,或是老式的胶片相机,现如今的数码技术和手机的普及,使得这种精神追求显得易得。但同时,也使得相机,或是说成像技术本身所涵盖的其它意义淡化。
真实,期望,与奢望?
我希望讨论不同的成像背后所蕴含的作图人的心理,以及相应的心理诉求:(我自己打字的时候,现在似乎都不去想哪个地方有哪个字母。但是,说实话,你问我哪个字母在什么地方的时候,我其实还真答不上来。我还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
我希望把拍照的人,大约分成以下几种情况,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
拍景,拍人。先分这两类。
拍景的,纯粹的拍景,大约分为寄情于景,或是触景生情。这个可以拿我自己作为一个参考。在拍一些照片的时候,可能是自己先入为主的有一种情绪。然后希望用一类照片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有文字来辅佐,那么可以比较好理解作者选图的意境,或是某种希冀:比如希望获得关注,比如对某种情绪的向往(或是光,或是自由,或是温度)等等。如果没有文字,则会比较隐晦。这种东西一般就只有给作者自己去看。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有意义的人类个体在未来作为精神标本被后人所研究讨论。这个就根据这个人自己的情况,来上升到艺术,或是继续其无意义模式。–这里主要说的是非专业人士。
不过,专业人士的拍摄,大部分都是在玩耍光影技巧,来呈现某种特殊的美。或是在这个美之中渗透入作者的部分精神感受。这个因人而异了就。
那么,在拍人这方面,则又有很多类情况。
我最想吐槽的其实是自拍,或是一些喜欢把平面图像失真的一个特性作为一个真人的替代品来过誉的行为。所以这里放在最开始来说。
最近一次勾起我想要吐槽这个点的,是在某处读到新闻,大约是讲一个摄影师如何将韩红拍得显瘦,同时将其拍摄得显得腿长。通过成像后的比较,的确是可以显得腿长了一些。原理也是很清楚。不同的角度,比例,图像中的表现力。这个是可以通过训练了解到如何拍摄可以成就这样的图片。但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在各个社交软件中,很多人,至少在过去的差不多十年里,很多人通过调整脸型,或者是通过站的位置,通过站立的姿势,等等。拍了照片然后发网上。或是用以自我安慰。
但是反观自己,也曾经有过几次,对一些照片觉得满意。
所以这到底是怎样一种动机?
1)人类的不自知?很多人会因为照片而觉得自己好看。(但是这里比较危险的是,如果我来讨论好看的话,那么就是引入了自己的主观,而且是很强的主观审美来判断好看与否。)(其实我想说的是,很多人,无论你如何去换角度,如何去PS修图,真实的自己并不会改变。而社会交往,最终是希望能够在现实中更有效的交流。–又或者,因为网络交流的出现,淡化了社会交流的需求?)
慢着,这里才挖出了使用图片的讨论的真实用意。原来,我所想要讨论的,并不是图片本身,而是通过图片表达自我,以及实现交流的一种方式。讨论二维环境中的交流与三维环境交流的差异。(即使你在屏幕里是3D的,也是有局限的。毕竟那只是屏幕。—这里可以衍生出对交流维度的思考。)
———-暂且告一段落。还不错,通过这样的文字讨论,可以梳理出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拨卷心菜一样。找个时间继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