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January 2019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2

这段时间在规整生活。或者说,其实是过得仙得很。节奏一下子慢了很多,每天做的事情也很有限,很少。但是脑子里的思路倒是很清晰。晚上十点多躺下的时候,手里拿着书,然后意识到自己在这样的被子里。没有刷剧,没有打星际。少了喧嚣,但是脑子却更清晰了,即使有丝许倦意,但是心下很恬静。有一种很享受:啊,一会儿就可以睡觉休息了。第二天早晨每每在7点前后醒来,也不觉得累。身心都不觉得累。起床也一点儿也不困难。虽然说现在是三九天四九天,早晨冷得很,但是却很不需要思考或动用任何意志力来起床。这的确蛮不错。

同时,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愈加清晰了。

这段时间里,读书慢下来了一些。可能是太悠哉了,每周偶尔有一部分meeting的工作,半天居然也就打点完了一周的tasks。可考试复习也慢了下来。自己还是要小心那种“perfect”的心理陷阱。直接迎上去面对,然后边做事边提高。得需要经常提醒自己这方面的点。

读书快过半。所谓的亲密关系,其实是更深层次一步的“人与人”的关系。读到第五章快结束的时候,尤其感觉明显。这也很好理解:如果自己不知如何与广义上的人相处,更何谈与喜爱的人亲密相处?最初读书时,惊叹于本书的专业和诚恳。因为自己依旧在保持着自省,所以会在书本的归纳性语言中看到一些点,和自己反省时发现的问题很一致。不同之处在于,自己没有很精雕细琢地把思考具现化,又或者,自己的思考尚处混沌,但是书本里面已经把这些混沌锻造精炼。这是专业与业余的差距。

读到近半的此时,会发现:啊,原来我很多地方做得很不错!这一点我一直都有在很好的有意识地去做!这一点我也思考到了!或,啊,原来其实自己之前被这么对待,其实是对方可能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和改进。

可能这是一个过程吧。从最开始自省,到和自己站在一起发觉以前的亲密关系里的一些问题其实来自对方。
或许再继续读下去,还会发现自己的一些问题。

不过这就挺好的嗯。自己可以不偏不倚地看到这个问题。客观到近似冷冰冰。
但百炼的钢看似冷冰冰,却能更好地擎护着火。

奶油

村上春树在最新一期的纽约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奶油》的短篇小说。是英文的。起初觉得,居然真的从中读出了村上的感觉。虽然一直深知他的英文功底深厚,但是这是第一次从英文视角来读,不由得肃然起敬。读罢,在篇末发现了是一位译者从日文翻译来的。可此时更加觉得心中倾佩得很:
因为无论用了哪种语言,虽说日语读不懂,但是,一位作家的文风和讲故事的方法,在中文和英文里都让我读出了共鸣感,这实在是太棒了。
就也真的觉得,自己的确是有跟着村上的思路,跟着他的理解,来读他的书。感觉自己的确也是能够跟得上他的讲述。
心下也欣喜得很。
而另外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和他老人家(也没那么老),在很多观念上是有谋合之处。所以读起来尤其觉得舒服。
像是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觉得欣喜得很。

此外觉得很困惑,但是又很扼腕的是:你说林少华,翻译了那么多的书,却为何会不自觉表现出那样的恣肆?
挺为他觉得可惜的。
陡然想到,是否他觉得自己是村上的中文代言了?好比章金莱觉得六小龄童便绝等于了孙悟空?
他们是不是变成这样了:活在他人的世界里了,这种把偶像糅合入自己的生活,再把自己的生活或是成就偶像化。可是,他们原本的自己呢?
再说回来。其实杨洁导演,或才是西游记影视化的主要功臣吧。

告密和举报

读到“端媒体”发布的一篇文章,忽然一下领悟到一些之前没想到的点。
首先,“告密”行为,诸如文革时期一些孩子举报父母行为之类的,以此来博得社会认同。
(此处可以讨论社会认同和家庭观念之间的一些点。思考之前社会,和当前社会的一些点)
然后“举报”,比如关于小崔近期的一些事情。
然后文章衍生出讨论,大抵是关于,“告密”本身助长了专权,蔑视了法治。而“举报”行为则是另外一回事,是一种法治的行为。
想到了《野兽》里面,男主最后去告发了办税问题。

但是让我陡然想到点,是《闻香识女人》里面的那个case
其实之前一直会有些疑惑的,为什么一个学生法庭之间的是否相互告发之类的行为,会被拿到那样的电影里作为一个讨论。
后来,今早意识到,这是一个“告密”行为。
陡然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程度。
由此又想到了《死亡诗社》里面最后的告密行为。

然后想到了人的社会性,如何建立人类社会。一些根本纽带。诸如此类。
这个问题可以深挖得特别深刻。

有机会的时候,拓展来写吧。

大写一个fu字

早上想了一下,还是给Dr. Bernard发了邮件。没想到收到了巨长的回复,是一堆针对文章的细节。
囧到了
起初心里想了:我勒个去我已经把修改稿提交了啊。但是,果然是长大了么,淡定地想到,这其实没什么。然后去给杂志编辑发邮件了,去讨更多的时间来做更进一步的修改。
感觉,自己就是这么被人身体力行地感染到了。真正的科研精神,这种做事精神,我实在是还差得远啊!!!
我也是有福气,也是服气得很。这么想着:既然你的确这么诚恳认真,又这么善意满满!我认!一定踏踏实实规规矩矩地来完成你的建议和要求!

1.17

Robert其实算是个很外向的老爷爷。
能够感觉到,他来咖啡馆,是希望能够和社会保持联系。
年龄渐长之后,如何和社会维系关系,却又不会喧宾夺主?
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年轻人该如何平衡自己对社会的ambition及衍生出的相关情绪,同时又能够平心静气地承接前辈的经验?

什么叫“功利”?

陡然想到有被人无意地评价到的这个点。
十分仔细地掂量了一下。
笑了。
说出这样的话的人,实在是:一,不了解功利;二,不了解我。
释然太多了。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1

读电子书的时候,写批注有点儿不那么方便。但是反之,可以写得更仔细一点?
关于第二章,研究方法里面,提到了把心理学,人际关系科学化,并且和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相提并论。
感觉这里有些问题:
1)客观vs.主观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差异性是十分显著的。
首先,科学本质上是一种观察证伪的方法。物理生物化学,都是对自然现象进行客观总结,然后定量or定性进行分辨,再构建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其中,利用科学手段来验证其中的逻辑关系合理性。
而此时,社会科学的定量和定性其实十分模糊。a)时间跨度极大(感觉和研究历史必然性or偶然性一样),b)每个瞬间定量的准确度如何测量?这个测量方式是否要用一个社会符号来定义?(货币?层级?)(“幸福指数”又如何定义??)
c)如果这些定量方式很有难度,那么是否会落入“讲道理”的模式?或者说,这种科学研究,其实是在提出某个理论后,看现实社会里的案例数据是否符合这一期望?(先构架理论,再将数据往期望理论里套?—-这又的确存在于很多劣质的理科研究中。)(“研究”所存在的共同问题。)

这类研究,如此重要,但找出所谓的“合理”和“真理”(reasonable and truthful),非常的难。

2)读者的意识层次
这类书籍明显有极高的门槛。试想了一下,如果不具备critical thinking,如果对逻辑认知薄弱,如果对自我的反省不够深刻,如果不接受广义上的“普世价值”(大抵来说,对生活的意义追求,对存在主义的肯定,对生命的尊重,对真实的定义和认同),如果在实际生活行为中不能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或至少有行动的趋势),那么很可能不会读这样的书(或者不会踏实地阅读)
其实囫囵吞枣地阅读,或者试图寻找快捷方式来寻找表面问题的直接对策,很明显是无法从这书中找到答案的。甚至会本末倒置。
但是,又想到,如果是上述的那种尚且没有做好准备的读者,他们或许也不会成为这丛书的“读者”。
我想到的是,如果未来,看到身边的人有解惑的需要,自己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动辄给别人推荐这套书。
学习终究是一个主动行为。
给别人推荐书(如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书的人),可能并不那么好。
由此,又发觉,这样困难的研究,能够再付诸于社会实践中,又是多么辛苦的一个过程。
忽然意识到,social engineer这个称谓,其实如果能做得好,那该是多么地不容易。

但是这个社会的确亟待这样的人们出现。

1.13

今早醒来的梦有点累。梦见了许多人,大多都是村里的人。
如果在现实生活里和人们打交道,却并不会觉得“累”。
所以,其实我现在是活在梦里吗,如果按照更多的人的体验来说。
如果是噩梦的话,就让我早点醒来吧。

很奇妙的事。等来到星巴克时,这儿放着《汉密尔顿》作为背景音乐。似乎是Remix版本的。

不久前读到一句话,似乎是朋友圈里某个ABC发的: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搜了一下,说是《礼记》里的文字。
老祖宗的东西,真个是很多好东西。

由此又想到在读社会心理学丛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挺认同的:“心理学不幸是由西方人创建的,结果,西方的心理学研究了太多的变态心理和个性行为。如果心理学是由中国人创建的,那么他一定是一门强调社会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当然,如果较真的话,又要去讨论心理学的科学性等等。

不想去抬杠。能理解 Michael Harris Bond 所希望表达的意思就好。

碎碎念

周末到了。断断续续地做着事情。原本以为自己的状态可以用上三两天就能恢复,但事实上用了有一整个礼拜。
然后看着LSAT考试的改革,作文要开始机考了。下半年开始要从笔试切入机考模式了。也终于在deadline之前调整了时间。
我一直都觉得,守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对别人的守时,其实相对要容易不少。但是面对自己,对自己立下的承诺要能坚守下去,则困难很多。你看,我能大约做到早睡早起,以及按时吃三餐。甚至可以再按压着自己去锻炼身体,乃至读一些虽然明知对自己有好处但的确枯燥无味得很的书。
但是,枯燥无味?
其实倒也不然。
昨天读到一些海德格尔的介绍。估计直接去啃其本人的作品,在近期内是很难实现的了。我想在这里提到他的一个点是,看似枯燥无味的东西,但是如果忘我地投入了,其实终归能感觉到不一样的存在。
回头看看,自己从17年到现在,两年了嗯。17年集中实验,出了一批次数据,18年也好歹拿到了学位。虽然说在这过程中,对自己的要求很多都没有做到,但是似乎主业上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好歹有在进步。
那么这剩下的不到半年,4个多月吧也就扣去父母来访的时间,自己能不能再对自己更加守时一点?让自己每天计划的工作能再多一点的百分比完成度?
忘我地工作学习的时候,也能试着帮自己少想很多事情,虽然我是一个如此这般的人。
车送去修了。又是一大笔钱。今天拿不到,估摸着明后天能取到车。
不能再多想了嗯。赶紧收拾了去打球。

可以试着开始练习英文写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