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uncategorized

极端是如何形成的?

今天屋外绵绵细雨。照理来说应该潜心学习。但是状态完全没有自己期望的那样。我想起导师之前说过,做事儿你得不管自己是什么状态都要往前这么去做着,然后把状态给做出来。而不是坐在那里去等待,等着状态来了,然后看几秒钟书做几秒钟事儿自我膨胀一下。于是转了一圈,想来不如在这里敲些字。至少是把自己按在了桌子前不乱跑,眼睛神也不乱飘着看各种东西。

方方日记似乎有六十篇。而我大约是从最后十多篇时才看到。因为基本价值观很相似,加上她的文字丝毫没有矫柔造作之势,于是读着十分舒服。而且留意到她是万箭穿心的原作者,心下也更多了几分敬意。本来说,她的日记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是十分中规中矩的百姓视角,而且客观,真情,诚挚。但是反而会激起宣传口径的一系列人的反感。甚至会有些身份地位在社会里有些重要的人会出来谩骂(天啊那真是谩骂)。这点让我觉得既好奇,又觉得可惜。

在美国,种族歧视问题一直都存在。我总爱拿中美两个国家的历史大事件时间线来梳理对比一下,会发现其中很有意思的相似点。比如说,在中国文革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受到极大错误渲染和恶化的同时,美国也纠缠在一次次政治上的暗杀或是非裔美国人的基本人权问题。然后延续至今,川普主政的白宫内的思维方式如果说代表了一部分白人至上的历史,那么方方所面对的各种诋毁和猜疑是不是也是国家文革时期成长的一些人们或是后人们?虽然在当时既得利益,却在事后面对变革时代的发展,受到不断挑战和自我质疑?被历史重重灼伤了之后所形成的思维模式,以极端否定他人来反证自己存活的正当性,借以对自己当初所作所为进行肯定?

如果挖掘到的这个假设是真的,则他们当真是出于一种潜意识里的自我救赎而采取了暴力,去极端否定别人的思想。若是如此,他们真的是值得可惜的一批人。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当然可以轻描淡写地说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但是无法帮助这些人向前走一步。又或者,我们可以说“年轻一代不需要去说服年长的一代。因为年轻人会自然而然懂得更合适的道理,而那些年长的陈腐的终究会死去”。普朗克说的这些话成立的前提,是寄希望于生命的繁荣与不息。但是,我们当真该无视这些“执着”的人们吗?未来自然值得去期望,但获得期望的未来却也不能守株待兔,也还是要尽力去做一些努力的吧。

所以,我觉得去探寻了解那些人,那些选择保持“执着”“固守极端思维”的人,是十分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我不知道当局是否会有相应的人,有相应的政治智慧,来意识到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我不认为网络上诋毁方方的群体完全都是水军。这其中或许是存在的相当一批次的普通人。如果当局没有意识到这个群体的存在,那是值得留意的一个漏洞。而我更倾向于判断为,当局是知道这类人的存在,也深刻理解这类人的思维,乃至理解形成这种思维背后的历史原因。如果出于这种考虑,给予极端主义一定的发声空间,或许未尝不是一种人道,让他们可以在因为环境和国家方向偏差而受到伤害之后依旧能够找到一些肯定,让他们有些许生活空间,又或者,在必要时可以作为一定的社会调控筹码。

然而这些,都不得而知。

我想说的是,我们看到了令自己极其不悦的人与事物。我十分支持表达出自己的不适,这是作为我个体对自己的保护。但我也同时愿意留意这一个个心灵,在不置褒贬的前提下,看他们是走过了怎样的曾经,成为了如今的他们。

而对于国内当局,我更愿意期待可以看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无论大小。还望他们可以踏踏实实做善事,小心谨慎地杜绝恶行。
这么想来,Google删去了“不作恶”,这一点和奥胖的在TAMU的演讲内容似乎重合。这种价值观危险得值得全人类来堤防。又想到了最高法目前的组成结构。这个国家未来该何去何从,虽然我保持乐观,但人类前行的步伐果然是充满着艰险。

如何定义善恶,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可以读一下几本书,来总结思考一下。找上半天仔细来写。

预计新一轮熔断周

昨夜看到期货相关数据全线告崩,大意是指明今天周一又将会是新一轮满江红。
并不奇怪。倘若说,当前的时间点还有人想要试图去捞一笔,那无论成功与否,这种投机心态都不会对社会进步带来任何价值。

我觉得市场和政府运转,其实无论放在哪个地方都有相似之处。上周三左右的时候,连续有两天,都会在股票信息页面的头版头条贴出一个所谓“professional investor”的角色所说的话:“现在是我认为最看好的投资机会”

而那时,相关数据如同悬崖边断了的索桥,你抓牢绳索,期望剩下的半根不会再断。
说笑呢这是?学物理的话,想一想,原先索桥的受力结构是怎样的,现在的受力结构又是怎样的?还不如早些从索桥转移到岩石峭壁上,虽然很凄凉,但是毕竟是坚固的面。不至于一旦绳索断开,彻底失去支点而栽入深渊。

而另一方面,我也深深感知到了来自于权力结构可能产生的恶意。都在这样的节骨眼上,居然还用煽动性描述来旁敲侧击的鼓励信息短缺之人进一步接盘。

又或是,其实只是一些人的盲目自信而已。

群体的反应是怎样的,信号传递结构从单个细胞扩展到多细胞乃至多功能的综合体,生物应激性所导致的结构反应则完全不同于微观层面。 而人类社会根本就还没有成熟到如同单个生物体一样这般复杂多样。失去宏观视角和自然视角的人来看待群体反应,我觉得多少是有些狂妄的。

我想到,这样的问题在LSAT的阅读材料里也曾经遇到过。大意是对比股市投资的机会均衡问题,是否公平公正。一面在说,信息都是公开的,分析信息是各人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另一面在说,内幕信息占比很高,分析信息门槛也很高,于是公平从一开始就被打破。而在我看来,一个过度提倡消费的经济模式,鼓励人们把一切资本用于开销(无论是消费性还是投资性),其实对人类多年来谨慎的存活所衍生出的智慧来说,是一种亵渎。

海明威说过大意为这样的话:“成人之后似乎除了很多事情变得小心翼翼之后,并没有任何特别的智慧。但是,“小心翼翼”或许就是真正的智慧。”

留心所谓的三脚猫

很迅速地翻看完了《the dynamic constitution》第二章关于宪法对religion的权重平衡。忽然想到两周前和Lasser聊天时候,提到关于阿里因为自己的信仰反战,从而入狱的细节。当时的直观感受是:“自己居然如此幸运,可以读到一些能和对方聊天内容契合的知识。”

而此刻忽然意识到,自己原先以为的“对聊”,其实只是自己的一个幻觉。我觉得其实是这样一个情况:自己作为一个门外汉,少许知道点滴皮毛,然后在与人聊天过程中,可以大约明白对方所聊起的话题点。于是引导出了对方的对话。

从一方面来说,这的确是自己的一个长处。因为视野开阔,同时思维发散,有利于各种话题的延续。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其实反映了自己在这一层面知识上的浅薄。对方愿意与你讲述,可以认为是作为师长身份的素养,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但是我在这段谈话中,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建树与思考,而只是单方面汲取信息。回想起对话细节来,因为基础的欠缺(包括两方面:法史哲方面的知识,与,英语的熟练度与精准度),所以在构架对话时,其实很偏颇。

感觉对方是一方坚实的水库,而我是一只充气皮囊。知识之源填充过来时,自己根本没能蕴藏接纳下来。虚虚迫迫,回头反思起来,自己的能力实在是太不足了。

记得本科时曾经学过一篇英文课文,大约是在讲述,很多时候很多知识不必要强求自己精确,大约three-leg cat未尝不可,毕竟自己可以获得更多乐趣。(去Google了一下原文,但是没能翻找出来。有些可惜。回想起来,那套教材其实是很赞的哎。。。)

这里虽然说得并不错。但是这毕竟是hobby-level,而自己是希望可以professional-level。职业化的话,则尤其要小心自己这样的“自我宽恕”心理。
可以在这方面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些。

近期美国终于如预期一般跨入了紧急模式。但这反而让我想起了数年前在纽约乘坐地铁。纽约地铁偶尔(常常)会不做任何通知地延时停摆,然后就一整列车悄无声息地停在地下的轨道中间。众人似乎也都习以为常。这样的停车有时候会很久,比如20-30分钟。于是慢慢有人会逐渐焦躁起来。
然后,会听到列车员的播报,内容大意是:感谢乘客的耐心,因为xxxx原因(通常也都未必是最靠谱的理由或是压根不提供理由)我们列车需要推迟一段时间,我们为此非常抱歉。
但是经验会告诉你,当你听到这样的通知时,其实也就意味着离重新开车不远了。

我记得那时候留心和观察过这一现象。也思考是否会有相应的社会学研究或依据来实施这一操作(延时通知),又或者只是自己简单的错觉。但因为频频发生这样的模式,于是让我假设这一个推迟播报的模式或许是迎合人群管理的需求?

anyway,于是美国这期间的国家紧急模式,让我想到,这段时期新冠怕是确实到了高潮。但是他们也拿捏不准未来是否会下降,但至少这个时间点,差不多也该可以播报了吧。但这种管理的失职与混乱,我和Dr. Lasser在聊天时已经提过了几次。

“之前奥巴马的第一任期,以及前面几任总统,都还是做了点儿事。但这个任期的总统什么事儿也没做,这本来已经是做了件很棒的事儿了。”
(我以为他是在说川普没有添太多乱子)
“但是碰到病毒这事儿,他们真的是一团子糟糕。没有人懂这方面,没有人有能力去做足够的分析”
(或者说,有能力分析判断的人,都被无视与边缘化,为其它目的让路了。)
(想到这儿,真的觉得政治这个学科本身的局限性与傲慢行性啊)

anyway。这段时期的自己也其实很紧张。自己比绝大多数人早紧张了一个月,物资储备也提早了近一个月开始做。而在美国颁布了国家紧急状态的声明后,反而内心安心了不少。此外,这段时间对自己来说,实在是很好的契机。工作和学习都有了全新的梳理过程。抓住这样一个delay,可以让自己对生活和自己的把控做得更好一些。
果然还是螺旋上升的。大葱说的没错。自己其实可能也都知道。但是保不准,“看生活”这种事情,永远都是看别人比看自己要清晰一些。自己终究只能看连180度都不到的自己啊。
anyway,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的要求再略略多严格那么一点儿,其实也挺好的嗯。

push

“I don’t know if I should push myself a little more.”
我原先想听到Juliet说诸如可以休息啊之类的话。
“Yes you do. Tomorrow you will thank yourself.”
略略惊讶了一点儿,果然是做了母亲的人,说话的份量顿时不一样。
于是踏踏实实继续在这里整理数据。完事儿之后可以去游泳。

果然意识到,其实每天都该这样。想着每天都努力push一点儿自己,忽然内心居然会觉得很有些期待。
明天的自己会感谢今天的自己的嗯。

周记

昨天晚上几个小伙伴一起吃了火锅。太撑,加上步行数目又没能达标,于是晚上在小区一趟趟地绕圈散步。
走到一半儿的时候,遇到了阿乾,于是结伴一起走着。
期间聊起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而我也终于找到一个契机去和人倒一倒苦水。说来说去其实就那么点儿小事儿,家里人给的压力啊,又或是自己给的压力啊,又或是生活里其他的人或事啊。
想来也是好笑,家人常常说:
我们哪儿给你什么压力了?

我也只能是摊手。他们觉得什么才是压力呢。我自知这样的压力并不好受,所以更不希望把这种压力再反加给对方,又或是身边其他人。我觉得张文宏所说的那句话是真的好,也是真的有共鸣:
即,
“不读书,就是人家怎么欺负你,你怎么欺负回去。但如果你书读多了,你会选择不再跟这些人有关系。“你被人欺负惯了,你就知道欺负人的嘴脸是怎样的,你就要善待比你年纪小的、权力没你大的人。””

你受了很多委屈,受了别人有意或是无意的欺负。但是你却能意识到自己的受伤,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施加是不恰当的,也知道自己是无辜和清白的。然后,并不会把这份辛苦再转嫁给其它人。
能做到真的非常不容易。需要很清晰的头脑,需要同理心,同时需要相当的勇气。

想着花上20分钟时间写点什么。。。满脑子里塞满了东西。。。但是这塞的是什么呢,都是情绪泡泡。
一只大鲸鱼在水底不停不停地吐泡泡。于是呼噜噜地眼前身后的空间都被一大堆小泡泡簇拥着。自己半浮在水中央,脚落不着地,又探不出头。一脸木木然的呆样。
溺水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只不过现实里的溺水是瞬间难受起来。意识的溺水,体感其实要有明显的delay。
在都是泡泡的环境里往前游泳,挺难的。可难道不正是因为值得去做,且愿意去做,所以才会感觉得到难?

—院士生平

碰巧机会顺着链接看到了一个院士的生平故事。
http://ysg.ckcest.cn/ysgDetailsAction.do?method=timeLine&acInfoId=103&pagename=rsdd&flag=0
以前并没有太留意过:其实自己很喜欢去读故事。尤其是真实的故事,讲述人一生的情节。
自然,如今深知一个前提:阅读他人的故事,his-story,or history,这好比电影。日常生活琐事对自律的要求,以及其重复时的枯燥乏味,又或是感触最深的痛苦或甜蜜,都是难以记录的。笔墨影像能够保留的内容,虽然有限,但这很像是爬山时的涂抹在树上的标记。
这标记是什么?
道路,是需要走的人多了之后,才显现出来。但在爬山的时候,除非是人为修筑的道路,否则会有些许路径是被厚厚的积叶断枝将路径全部掩盖掉。美国这里的山路或是国家公园里的徒步旅行路线,需要每隔一段路程,就在树上醒目的位置,涂抹上彩色的印记,来给路人指示。
但凡努力做了这样的事情的人,他们的努力都直接或间接地造福着后世的人们。
读刘源张的点滴所产生的些许共鸣感,可能涉及海外华人生活的颠簸或是各自人生中的际遇。但是他字里行间体现出的赤忱和真意,才最能打动人心。

于是紧接着mark了他的回忆录,以及山口淑子的回忆录。
看看今年夏天有没有机会读完

a new round

想要真正感知生活的随机不可控,怕是一定需要先能对当前生活尽大可能地把控好。
然后对比之下,所发生的种种,就成了完全不可控。
而此时,在不可控的突发情况下,还能努力控制着一些,则实属不易。

过去的几天加上昨天的考场,感慨良深。

以及:what you need 和 what you want 真的是两个份量不同的内容。
need该有多重要呢。如果想要飞翔,need是翅膀吗?不,是空气。翅膀该是want。

新一轮忙碌。强度,怕是要强过之前的两个月。但能驾驭吗?
有希望。毕竟have what I need.

12.7

再过半小时要去看新出的片子,大约是讲杜邦涉及环境污染的内容。应该会涉及一些法律事务和其他。于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从昨天到今天,也都不去学些什么,彻底放空两天,晚上收拾一下屋子,把衣服洗了叠了,顺手把剩下的青菜冬瓜煮一煮,争取10点左右去躺下。然后现在在这里捋一捋思路,顺手敲点什么。

先说饮食。如阿栋所说,因为长时间通过对卡路里的计算来调控饮食,以至于自己的脂肪摄入量有限。隔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不可抑制的食欲。之前似乎出现过一次,大约是一个月前。这一次则是在周三晚上从图书馆学习完回到寝室,忽然又累又饿。但不是空腹的感觉,而是明明觉得胃部是有东西在消化,但口中却特别想吃东西。于是斟酌完,吃了一把胡萝卜,又灌下去大杯酸奶。然后周四晚上,疲劳感综合涌上。题目写得很一般,感觉明显是低于自己的实际能力了(但自己在波动范围的底线没有跌出160,于是自己觉得尚且处于可以接受的模式和阶段。)到了周五,去新配了两幅眼镜,也终于觉得要好好清一清自己的状态,迎接新一轮的10套题。于是周五中午信誓旦旦地对自己说:从现在开始到周六中午,坚决不学了。

这于是就是周六中午了。昨夜在大帝家和晓源明洋浙冉一起尝试了一套新的棋局。也忽然想到,其实自己也一直都很喜欢这类东西。从小学乃至中学时,就会对各种棋牌游戏很感兴趣。然后一个以战国时代为历史背景的策略型棋局,大家从规则到一局棋下来,直到半夜两点。回去睡觉,早上7点多自然醒,也自然不能就这么轻易地让自己醒了。休息什么的要彻底。一面要放宽心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面也要小心“过犹不及”。早上起床收拾完,称了一下体重,发觉并没有任何增长。心下实在宽慰不少。

我发现流水账的记录也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情。有时候也的确不要把很多事情加上一个所谓的意义。自以为生活没有意义的人,其实都误会了对意义的解读。都妄图跳出生活来评判生活的思维,都还是太浅显了。我会偶尔想起过往遇见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也惊讶于自己的记忆力其实真的属于不算差的那种。而这真的很重要,不止一位作家提到或是表示过认同:所谓的创造力,其实都是因为好的记忆力。而几个数学家,比如斯坦福那个讲数学思维的,英国那个做统计的,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点:对当前技术的熟识,是帮助我们开拓新的疆域的基础。又或者,那个很经典的“博士阶段的研究,等同于一个圆上的一个点的微小突破”的抽象描述。我也始终觉得,个体和整体,这两者之间,其实还是会有一些有趣的共性。个人的成长,有时候可以投影到社会成长的特点上,或者,社会发展的特点,有时候可以用来借鉴分析作为个体的成长。

找到了共鸣点后,做起来,那就是四两拨千斤。这个杠杆,怎么找,怎么拿捏。经济学里面虽然微微提到过,但是永远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差不多要出发了。1:20的电影。中午买了一只350k的三明治和370k的巧克力可颂。但是可颂还没吃,也不觉得饿。于是就搁置在这儿吧。一杯薄荷味的绿茶,陪我走到电影院。结束之后就去做有氧训练。以及,这个blog估摸着再过两周,家里人就会看到了。在那之后应该就是一个契机,去做自己一直想做的翻新工作。尽量作为评论性内容的发布,而自己的日常琐碎,则会找其它的内容去安放。

隐形眼镜可以多用一用,而不是仅仅在打篮球的时候戴。感觉这说不定是件不坏的事情,对自己的视神经和相关肌肉是一个有效的调节和锻炼,也对自己的鼻梁,眼眶部分来说,是个很有效的休息。

如是。

LSAT备考,最后两个月时的撞墙

今天是周四。11月14日。距离考试,除去今天不算,还剩下16+31+12天,也就是,59天。
昨天周三上午,或许是因为和Antonio的meeting悬而未决,所以影响了心情。也可能是因为没有喝咖啡,于是大脑昏昏沉沉。昏沉到中午居然趴着睡了一会儿。
这种情况在过去的一个月内从来没有出现过。因此,昨天晚上放开自己让自己去胡吃海喝了一把,又独自在家看了一部电影。看第二部RBG时,若不是因为内心被深深shock到,或是时间不够的情况下,估计还会继续看完。一个优异的美国最高院大法官,用词用句朴实精准。无论是否经过剪辑,都可以从中看到些许端倪。

我今天坐在这里,周四上午准备复习。于是想要掐着时间。但是又不知不觉崩盘。然后各种杂念如同清晨的雾气不知道从何处起纷纷升腾,自己在这里其中感受到内心的恐慌,怯懦,贪婪,自卑,甚至会有一丝丝绝望,想着自己恐怕是无法提高了。

于是,很机敏地意识到,自己的撞墙不光光是做题学习时的撞墙。单词,语句,逻辑,熟悉程度,这些因素已经分析过。也大抵设计出一个计划,小马过河地,也颇有信心,认为如果能按照自己的计划来一点点往前走,总归能够有所成绩。而能爬到多高处,真的也就是多高了。

自己内心坐拥着T3的梦想,是因为从儿时起,一直都觉得自己是聪明的不比别人差的。即使是现在,在做题时,也会感觉自己的记忆力还算不错。于是又加上笑傲江湖令狐冲的学剑,自己给自己暗暗打气。

但是,毅力也会被磨损。从西雅图回村之后,自己就处在一个高压的模式,把一天劈成四份。上午,下午,傍晚,晚上。最开始的一段时间,每天晚上的学习并不成系统。(这或许也是供给白天专注力的因素之一)但是,从这周起,每天晚上都想要全身心投入学习。于是确实地实施了两天。每晚大约3小时的学习。也恰好能够完成自己设立的进度。

然后,加上论文方面的压力,随之而来的便是猝不及防地撞墙。

我想到村上在描写跑马拉松时撞墙的经历。那时候的他,是无论如何都要咬着牙跑下去的。脚迈不开,那么就用手使劲去甩。上网上搜一搜跑步的撞墙期,据说很多人都会在那个节骨眼上选择放弃。

我现在回想起自己之前的复习经历,似乎也有经历过类似的情况。一次在17年4月份时,把脚给崴了。崴脚还特别严重。而6月份就要考试了。另一次,则是18年夏天复习至夏末时,忽然深深地感受到来自学业和毕业的压力。两次都在那阶段,挣扎了一下,最后没能坚持下去。

而昨天到今天,自己又因为累,而吃了一大堆酸奶水果种种。今早过秤,体重变回82.1,比前一日多了1.4kg。

我在这里说着这些,是想要告诉马新源你自己,你具备理解与感知自己的能力。所以,你可以成为自己有力的教练,这不同于锻炼身体或练习篮球。因为你这是在锻炼大脑。而你对自己的大脑的要求,广义上来说,一直都比较严格。

所以,如果以一个教练的身份,来看到现在的马新源的生活,该是怎样的?以及,该如何去合理调整?

一 )自律很重要。
作为男生,没有生理期的痛苦,这是很幸运的。而为期两个月,可以让自己体重和饮食大幅获得调整,这说明身体器官其实是可以配合得很好。所以,自律是一切前提。
但是自律不是自虐。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而如何定义自律和自虐?
每天走路满1万步,这在总量上是可以实现的,难度上来说,也可以操作。这比起每天跑步5千米,要来得更加切实可行。

而这是一个基础。每天一万步是一个基础。我需要思考的一个点是,如何让每天的备考中的一部分,转化成为切实可行的操作。
做题限时,这算是跑步。在有限时间内,实现对卡路里的消耗。
而每天都保证认真读懂题目的前提,做完一套题,这算是走路满一万步吗?
或者,每天都能认真做一部分review。每天都能认真做完单词训练(1100的那本书),这从难度上来说,倒更像是1万步的模样。

——
这是从运动量上来看。
那么,还有一部分,是靠饮食上来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自己每日的信息汲取,如何做选择。之前也思考过。
这两三天,大约从周日晚上-周一开始,睡前又会开始刷漫画了。可以理解的是,每天的大脑处于紧绷的状态,无脑漫画,可以满足大脑的快感,短暂获得放松。
但是,必须要承认的是,这样一来,大脑的信息获得状况,其实是分散的。之前也想到过这一点。这好比在饮食过程中,又不自觉地吃了大量的油脂。这很容易就热量超标而不自知。

所以,自律方面,在信息的收纳这方面,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放松的信息收纳,可以来自于各个其他地方。
比如,音乐。交响乐等。Pokemon是否也算?
或者其它阅读。如果自己可以enjoy其中。因为还有一点很重要:对英语的阅读,仍然需要加强。最好能把阅读英语逐渐变成一种亚本能,非劳累型的阅读。

总结:
1)每天的基础工作要自律地完成,具体有:
a)词汇 b)错题复习(之前有一个误区,这儿才刚想到:错误的题目,可以再回头重新看啊,也别怕什么再看时太容易了。就还是慢慢去读就好)

2)每天的信息汲取要有选择,选择优质信息,无论是娱乐信息(油脂)还是主干信息(一些其他的英文课外阅读?)
另外,睡眠很重要。因为这是在单向输入状态。令狐冲对田伯光,也不是熬一天不睡就行的。

二)有效的复习计划。
pt的锻炼。这是一个很tricky的点。按照目前的实力来看,每周刷三套题,是没问题的,但是每周刷5套,似乎有些做不到。虽然自己有计划,但是也要实际一点儿。
试想,如果每一套pt,都没有让自己有质的提高,那岂不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重点放在做对题目上。这是第一步。所以,限时这方面,目前不作为十一月内的主要工作。还有整整两周的时间,加上手头的几份试题,应该会有近10套题目,再加上先前所有的试题,应该累计有20套题。我应该在下面两周,把29-38,52-61,62-71里,各取部分题目,综合起来。然后让做过的错题,再仔细咀嚼。一些词汇和句式,也再仔细咀嚼。阅读方面,也再通过多读多复习的方式,来用熟悉的题目作为磨刀石。然后去开凿新的山石。

总结:pt不要贪多。pt不要贪快。11月份力求精准度提升。提升精准度,需要四个层面的能力,之前总结过。1)词汇夯实 2)语句理解 3)结构框架 4)作者观点。所以,精准度的提升,预示着自己的阅读能力的提升。这将会是重点能力,也是提高速度(提高熟练度)的基础

结尾:
发现自己在复习过程中,不知不觉掉入了一个陷阱:自己买了那么多的题目,一定要把题目都写完。
这里有一个十分不合理的假设:题目写完了,就能够提高质量和速度,就能够获得高分。
但是获得高分,其实是和提高能力有关。题目写完,可以有多种写完题目的方式。囫囵吞枣和细嚼慢咽,前者搞不好会出人命的啊。

想到这里,也就忽然明白自己前面几周为什么可以踏踏实实地写完每个卷子。虽然会超时,但是每道题都是一点点认真写完。一题题,一页页,一张张,一section一section,这样踏踏实实地写完。出卷老师们辛辛苦苦设计的试卷,也很真实地反应了我的实际水平。我应该心怀感激地去面对这每一份试题,可以让自己有效地获得应试方面的提高,可以切实可行地找到往山上走的路径。为努力登上法学院这个大平台,打下一个基础。也为未来的事业所需要的最最rudimentary的能力,做最初始的耕耘。
(也想到,自己本周一下午,分数掉落160的时候,自己的莫名的沮丧,去翻看别人的经验贴,去给自己打气,去看别人写了多少pt之后才到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这其实就是很显而易见的:着急了,不踏实了。希望用外在的尺子去衡量自己。告诉自己些什么。但这都是不需要的,孩子。你的语言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你自己是知道的。你,就好好做你自己。现如今的你,也只有你自己,可以在当前时间内,最有效地指导你自己。因为:了解你的人,或者说了解你能力的人, 并不了解这项考试。而了解这项考试的人,并不了解你。)(至于咖啡什么的,不用担心了。看,现在自己是不是不担心了?因为心里,身体,都知道,这不是主要原因。那真的是微乎其微的干扰因素。相信自己的身体,就和相信自己的大脑一样。加油)

所以本周:在目前已经做完的部分题目的基础上,认真完成20,21两套题。认真订正完19,20,21.总结词汇,语句,逻辑漏洞。
周末时完成一份近年试题。一切求踏实。
每日继续完成单词学习。目前学习得非常有趣,而设计的三日叠加学习法,也很合理,可以坚持。
如此这般,先完成本周的工作。然后周日的时候观察情况,来制定下一周的工作。

加油呀小马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