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状态不佳,然后去刷经验贴。看到有人问一个成绩不错的帖主:
“是不是一天刷一支笔芯?”
帖主没有回答这样的问题。但是我倒是可以深切地理解这种提问感受。是一种面对学习压力时的仓皇无措,希望可以找到定量的方式来安慰自己暗示自己的确是有提高的。
自己可能偶尔也会有这种所谓的“辛苦努力仅仅也只是感动了自己”的行为,但冷静下来还是可以理性分析到自己的现状和不足。这种寻求度量衡的方法无外乎郑人买鞋。人终究需要有相当的自信:不是说对未来的一种肯定,而是一种对当下自己现况的把握。
所以,在此也需要提醒自己:限制自己的娱乐,封闭自己的思想,虽然也是一种努力的体现,但这也是治标不治本的。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全部投入到学习和理解中,这样的节制才是有效的。但反过来说,如果潜心下去的时候,其实自然便会忘记那些娱乐的存在。如果是那样的话,才是把自己真正地完完全全扔进学习中去了。
真的如trainer里面所提到的,这项考试所带来的三大压力之一,其实是mental-discipline。(话说字典里discipline的解释有用到punishment???)
这个结冰过程得要慎重计划起来啊,毕竟陡然降温或是升温是要让人生病的。
加油加油。
Monthly Archives: June 2018
didn’t include “i”
Monday is the weekly meeting day. We were talking about something, which might relate with soccer. It could be the one of Japan vs Columbia. Somehow, Paula was friendly joking and said an, obviously, expletive, in Spanish.
Juliet was apparently scared a little, she spoke Spanish. Paula did notice Juliet’s subtle facial expression. She started to laugh. Moreover, Spanish seems quite similar as Portuguese, so that meant Samara could somehow get the point, which was true. Paula smirked and asked if Samara understood that word.
“Yes, we also have the very similar work, just without the “i” ”
She then asked me as well, I could only said that I didn’t understand but might guess what that was.
Then it flashed back to my high school years or even earlier.
I was somehow isolated from main group, or we can say, at least I noticed and was concerned about my potential isolation even if lots of teenagers were not hanging together all the time. Either way indicated my eccentric mind, so that this mind would be not surprising of learning speaking expletive.
Unfortunately, my intricate value and thought, or my natural born was so disagreeable with expletives. I clearly remember that, I was once so upset that I couldn’t get the high grade in the class, but nor could I be a free spirit at all. Talking four letter words is absolutely not a free spirits, even more I felt so sorry about myself having that hurting thought once.
Please, expletives, that past history, exclude me I beg.
bebop回放
少许温故了一下cowboy bebop的最后几集。怎么说呢,悲剧是会让人上瘾的吗?好像苦瓜一样。
比起喜剧来说,悲剧有着无可比拟的厚重感。
回想起戏剧里面的笑脸和哭脸,想起曾几何时读到的:悲剧所承载的真正意义上的一种艺术。
不要惧怕死亡。死亡一直温柔地伴随着你.如果你逃避它,它会光速般向你靠近。如果你接纳死亡,它会一直温柔地守护着你。
温柔的守护。
这又让我想到了三圣器。算是一个编写得美妙无比的魔幻故事里的神话故事。即使是今天,人类依旧需要故事,来简化沉重的道理。
哑然失笑:想起自己在高中的时候吧大约,是被片中的爵士乐吸引,然后刚巧遇上了一个电脑时代,淘各种碟,于是看到了这部剧。那时候还有为数不多的,现在看来无比稀有的动漫评论。现如今的我,走至今天的我,思想,复杂性,都在那时候被奠定了一些基础。
自己那时候不懂悲剧,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脑子里一直都在想,其实主人公可以活下来啊。为什么要死。试图用逻辑去推断和分析剧情。这无用功很天真很傻也有意思,真的是一种童趣,好比评论关公秦琼谁厉害。毕竟不能和漫威或是DC似的把超人蝙蝠侠索性拉一起打一架。
三十多岁的我,现在看到悲剧,忽然觉得心中有一丝丝地欣赏。可以感受到很不一样的美感。
并不是要刻意追求死亡。但是,死亡是存活最有力的证明。
烂尾片什么的,狗尾续貂真心是糟践艺术的。
you are gonna carry that weight.
ps初稿
历时两天,累计估摸着有15个小时。写完之后又再修改,觉得:自己的语言能力真的有在提高啊。
给老爷爷发过去了。
感觉每天都过得超级简单却爽得很。今天发现又可以发一篇小短文了。聊胜于无。
当真如自己文章里所说,found myself.
睡前速记
写了一天的ps,
发现单词在用起来的时候最爽,也最能记得。
想到了电影编剧在过往10年内的变化,社会脉络绵延其中,迎合观众和引导观众而诞生的一系列新剧本。如果按照这个设想分析,未来10年内,一方面会很难有创新,另一方面一旦有创新则会非常颠覆性。
其实可以眼见到社会群体意识前行的步伐。毕竟处处都是脚印。
solitude实在是很爽
幸福感爆棚的午夜火锅?
学到饿到挂,,如此怎能不合影留念吃吃吃?
were vs was
在给老板发短信的时候用了 I was doing
然后发完之后没多久忽然猛然还是犹豫了:好像该用were??
然后拿起手机开始编辑短信大意是说sorry for my grammar errors。。。短信编辑好之后。忽然觉得有些太怼自己了,而且,小公务员之死吗?
然后又想起了什么,去仔细查了一下was 和 were的用法。
简单来说,所有的复数形式与第二人称you,以及虚拟语气情况下,用were。其它都是was。
原来自己没有用错啊。。。一方面为自己刚刚的心理活动而剖析一下自己到底真实想法以及心态上的不稳定做检讨。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自控力真的是逐日增长。
态势喜人嘿!
连续的认认真真生活,晚上回来不看剧不打游戏刷完单词就刷学习。白天会犯困,在图书馆里一趴就是大半个钟头睡过去。好在活儿不缺斤少两。
周二时原本扭捏着不想穿那件one piece的T恤。最后还是怼着自己去套上了。一天内还是被陌路人点了两个赞。
周三在写作课上遇到的GA,原来不是韩国人,而是中韩混血。上外的本科范德比尔特的MA,英语好到爆。算是在村里遇到的英语能力让我可以跪服的。
这日子啊,坚持下去才是本钱。
梅尔罗斯终章
4个多小时考试下来,整个人都昏昏沉沉的。到家之后还是觉得没有去运动是件不坏的决定。
一个很极端化的案例,梅尔罗斯的人生跌宕看似脱离生活,但是我坚信之所以会火爆,并不是因为康巴伯奇的演出。在at last上映之前,找了一下原著小说。小说本身也是很受关注。虽然说影视化后,剧本做了修改。
逻辑是这样的:原著火了前三本。然后作者隔了几年写了四,五两本。又隔了这么些年,有了这部剧。小说本身据说渲染力很强。
而我想要大约说的一点,也只是想点那么一下的是,这部剧怕是写出了很大一批社会人群在迭代过程中,洗褪和宽恕的过程。
这一点,感同身受。我想起一个朋友,也想起我自己。有时候,甚至会觉得自己的这样的思维方式,莫非是天使吗。
再多想一下,其实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在迭代过程中,对上一代的修正和宽恕谅解。
这其中有多难,经历过的人是会懂的。
其中另外一个点:六代人的繁荣和固化的社会地位,随之而来的心理上的漂浮态,理所应当的先觉心态其实脱离现实很多。要能够从剧里看到一整个社会变迁的模式,也势必值得警醒。
写作是一件需要勤劳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知道脑子里大约的一整套想法,但是又有些犯懒,不愿意展开。
如果不展开的话,虽然这样的思考是会溶化在我的言行之中,但是终究是不清晰的。也缺少体系。
而展开来说,则觉得会比较累。
而且,写作的确不能那么随性。说什么灵感来了写上几句,那实在是敷衍得很。和做事一样。
做事也是不能随性的。
哎,ascetic?
white lie
康德提到了“善意的谎言”这一层面的内容。即,是否该对“坏人”撒谎。这个话题引起了我的注意,不单单因为这种思考本身的社会实用性,也涉及到我自己一直以来更新的行事逻辑。
在TA的课堂上,我试图给学生传授一些所谓的“生活哲理”。关于lie这个点,我几乎每个学期都提到过。大意是说,大家务必杜绝作弊抄袭等行为;虽然说在生活中偶尔会需要撒谎,比如被人诈骗银行卡密码等等,但是在教室里是不该撒谎的。
那么,在康德的逻辑里,撒谎本身是一件不道德的行为。那么在必要的时候,为了规避行为本身的不道德,康德采取的做法是使用语言陈述中的漏洞,来为自己的本意寻找栖息的空间。
–在任的腓特烈威廉二世不希望再看到这些言论。于是他巧妙的说,将在君主的意愿(存在)下,不再做这类论述等。然后没过几天二世驾崩。康德也(因为君主的意愿伴随君主的离世而不再存在)继续阐述他的理论等。
在桑德尔的书中,把这一行径和比尔克林顿的莱温斯基事件相提并论,一同阐述了所谓的white lie。在阅读过程中,桑德尔的主观倾向并没有特别明显。(当然,我在阅读过程中也并不仔细)但对待克林顿事件还是持否定状态的。
这就很有意思了。什么是真正的中立,neutral,什么是诱导性的中立?
这就把话题转到了,我们在描述一件事的时候,到底是如何陈述自己的倾向的?
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对所谓“中立”的阐述其实可以中和自然表象来讨论。
毕竟地球自身也是一直往同一个方向在转动的。这个倾向性太明显了。却其实鲜有人注意到。
ps,写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写作过程中,思绪千变万化。
写作很难啊。我是指,严肃写作。而不是“喷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