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March 2020

100斤大米

外面艳阳高照百花齐放草绿莺啼,屋内哈秋不断涕泗横流睡眼惺忪。很好奇写《春眠》的人的那个时代,为什么没有人仔细地描写过花粉过敏。又或者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昨天周四,早晨先是背单词,结果不到半小时后接到二姨与二姨父的电话。美国于两天内实现了赶意超中的大跃进,让人们觉得惶恐不安。周三晚上在和父母的通话时,为了安抚父母,我强调了手头有足够的粮食来应对极端事件发生。周三晚上盘了一盘,心下觉得也就能撑上两个月吧。可谁也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些什么。于是打算周四上午再去临近的Publix买上一些。结果车刚刚停到Publix的门口,就收到学校的紧急通知,告知Clemson也已经有了相关人士检测阳性一例。

心下觉得不妙。倒不是因为这一个案例,而是需要从美国检测反应速度,民众的重视程度,人流的运作规律等综合判断。所以看到的数据其实都只是冰山一角。如果有些许inference的能力,则要尽力去判断分析冰山的全貌。

Clemson的一个案例,在我看来大约预示着数十例。且美国现在完全没有办法追溯传染源,所以身边任何人都可能是携带者。南卡这里的好处在于,地广人稀。但是讨厌之处在一,民众的保守程度过于严重。出于避免歧视,我去超市都尽量不戴口罩。但坐在Publix停车场的车内,忽然一下犹豫了半晌。不想进超市了。

就好比你看鬼片似的。明明如此清晰地收到了警示,自己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时候为何要去玩火?完全没必要。

于是想到了朋友圈里有小伙伴提到的,去亚洲超市买东西的安全感:那里人人都带口罩。于是开始斟酌。而网络购物检查之后,发觉大批量购买干粮似乎又很难操作。于是终于开了两小时车冲去了大中华,戴上了两层口罩,一次性橡胶手套,消毒液,很迅速地扛了一批次货源。

当真最后买了100斤大米。也没觉得因此食物就不用发愁。但是心下莫名觉得踏实和放心的是,终于可以因为这一百斤大米而让父母安心不少。而就在我写下这些的时候,我在福罗里达的小表妹,机票被取消了。
而她的猫怕是很难理解她此刻的心理活动。。。

IF—

If you can keep your head when all about you
____Are losing theirs and blaming it on your;
If you can trust yourself when all men doubt you,
____But make allowance for their doubting too;
If you can wait and not be tired by waiting,
____Or, being lied about, don’t deal in lies,
Or, being hated, don’t give way to hating,
____And yet don’t look too good, nor talk too wise;

If you can dream—and not make dreams your master;
____If you can think—and not make thoughts your aim;
If you can meet with triumph and disaster
____And treat those two impostors just the same;
If you can bear to hear the truth you’ve spoken
____Twisted by knaves to make a trap for fools,
Or watch the things you gave your life to broken,
____And stoop and build’em up with wornout tools;

If you can make one heap of all your winnings
____And risk it on one turn of pitch-and-toss,
And lose, and start again at your beginnings
____And never breathe a word about your loss;
If you can force your heart and nerve and sinew
____To serve your turn long after they are gone,
And so hold on when there is nothing in you
____Except the Will which say to them:”Hold on”;

If you can talk with crowds and keep your virtue,
____Or walk with kings–nor lose the common touch;
If neither foes nor loving friends can hurt you;
____If all men count with you, but none too much;
If you can fill the unforgiving minute
____With sixty second’s worth of distance run—
Yours is the Earth and everything that’s in it,
____And—which is more—you’ll be a Man, my s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Joseph Rudyard Kipl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65-1936

极端是如何形成的?

今天屋外绵绵细雨。照理来说应该潜心学习。但是状态完全没有自己期望的那样。我想起导师之前说过,做事儿你得不管自己是什么状态都要往前这么去做着,然后把状态给做出来。而不是坐在那里去等待,等着状态来了,然后看几秒钟书做几秒钟事儿自我膨胀一下。于是转了一圈,想来不如在这里敲些字。至少是把自己按在了桌子前不乱跑,眼睛神也不乱飘着看各种东西。

方方日记似乎有六十篇。而我大约是从最后十多篇时才看到。因为基本价值观很相似,加上她的文字丝毫没有矫柔造作之势,于是读着十分舒服。而且留意到她是万箭穿心的原作者,心下也更多了几分敬意。本来说,她的日记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是十分中规中矩的百姓视角,而且客观,真情,诚挚。但是反而会激起宣传口径的一系列人的反感。甚至会有些身份地位在社会里有些重要的人会出来谩骂(天啊那真是谩骂)。这点让我觉得既好奇,又觉得可惜。

在美国,种族歧视问题一直都存在。我总爱拿中美两个国家的历史大事件时间线来梳理对比一下,会发现其中很有意思的相似点。比如说,在中国文革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受到极大错误渲染和恶化的同时,美国也纠缠在一次次政治上的暗杀或是非裔美国人的基本人权问题。然后延续至今,川普主政的白宫内的思维方式如果说代表了一部分白人至上的历史,那么方方所面对的各种诋毁和猜疑是不是也是国家文革时期成长的一些人们或是后人们?虽然在当时既得利益,却在事后面对变革时代的发展,受到不断挑战和自我质疑?被历史重重灼伤了之后所形成的思维模式,以极端否定他人来反证自己存活的正当性,借以对自己当初所作所为进行肯定?

如果挖掘到的这个假设是真的,则他们当真是出于一种潜意识里的自我救赎而采取了暴力,去极端否定别人的思想。若是如此,他们真的是值得可惜的一批人。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当然可以轻描淡写地说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但是无法帮助这些人向前走一步。又或者,我们可以说“年轻一代不需要去说服年长的一代。因为年轻人会自然而然懂得更合适的道理,而那些年长的陈腐的终究会死去”。普朗克说的这些话成立的前提,是寄希望于生命的繁荣与不息。但是,我们当真该无视这些“执着”的人们吗?未来自然值得去期望,但获得期望的未来却也不能守株待兔,也还是要尽力去做一些努力的吧。

所以,我觉得去探寻了解那些人,那些选择保持“执着”“固守极端思维”的人,是十分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我不知道当局是否会有相应的人,有相应的政治智慧,来意识到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我不认为网络上诋毁方方的群体完全都是水军。这其中或许是存在的相当一批次的普通人。如果当局没有意识到这个群体的存在,那是值得留意的一个漏洞。而我更倾向于判断为,当局是知道这类人的存在,也深刻理解这类人的思维,乃至理解形成这种思维背后的历史原因。如果出于这种考虑,给予极端主义一定的发声空间,或许未尝不是一种人道,让他们可以在因为环境和国家方向偏差而受到伤害之后依旧能够找到一些肯定,让他们有些许生活空间,又或者,在必要时可以作为一定的社会调控筹码。

然而这些,都不得而知。

我想说的是,我们看到了令自己极其不悦的人与事物。我十分支持表达出自己的不适,这是作为我个体对自己的保护。但我也同时愿意留意这一个个心灵,在不置褒贬的前提下,看他们是走过了怎样的曾经,成为了如今的他们。

而对于国内当局,我更愿意期待可以看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无论大小。还望他们可以踏踏实实做善事,小心谨慎地杜绝恶行。
这么想来,Google删去了“不作恶”,这一点和奥胖的在TAMU的演讲内容似乎重合。这种价值观危险得值得全人类来堤防。又想到了最高法目前的组成结构。这个国家未来该何去何从,虽然我保持乐观,但人类前行的步伐果然是充满着艰险。

如何定义善恶,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可以读一下几本书,来总结思考一下。找上半天仔细来写。

预计新一轮熔断周

昨夜看到期货相关数据全线告崩,大意是指明今天周一又将会是新一轮满江红。
并不奇怪。倘若说,当前的时间点还有人想要试图去捞一笔,那无论成功与否,这种投机心态都不会对社会进步带来任何价值。

我觉得市场和政府运转,其实无论放在哪个地方都有相似之处。上周三左右的时候,连续有两天,都会在股票信息页面的头版头条贴出一个所谓“professional investor”的角色所说的话:“现在是我认为最看好的投资机会”

而那时,相关数据如同悬崖边断了的索桥,你抓牢绳索,期望剩下的半根不会再断。
说笑呢这是?学物理的话,想一想,原先索桥的受力结构是怎样的,现在的受力结构又是怎样的?还不如早些从索桥转移到岩石峭壁上,虽然很凄凉,但是毕竟是坚固的面。不至于一旦绳索断开,彻底失去支点而栽入深渊。

而另一方面,我也深深感知到了来自于权力结构可能产生的恶意。都在这样的节骨眼上,居然还用煽动性描述来旁敲侧击的鼓励信息短缺之人进一步接盘。

又或是,其实只是一些人的盲目自信而已。

群体的反应是怎样的,信号传递结构从单个细胞扩展到多细胞乃至多功能的综合体,生物应激性所导致的结构反应则完全不同于微观层面。 而人类社会根本就还没有成熟到如同单个生物体一样这般复杂多样。失去宏观视角和自然视角的人来看待群体反应,我觉得多少是有些狂妄的。

我想到,这样的问题在LSAT的阅读材料里也曾经遇到过。大意是对比股市投资的机会均衡问题,是否公平公正。一面在说,信息都是公开的,分析信息是各人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另一面在说,内幕信息占比很高,分析信息门槛也很高,于是公平从一开始就被打破。而在我看来,一个过度提倡消费的经济模式,鼓励人们把一切资本用于开销(无论是消费性还是投资性),其实对人类多年来谨慎的存活所衍生出的智慧来说,是一种亵渎。

海明威说过大意为这样的话:“成人之后似乎除了很多事情变得小心翼翼之后,并没有任何特别的智慧。但是,“小心翼翼”或许就是真正的智慧。”

留心所谓的三脚猫

很迅速地翻看完了《the dynamic constitution》第二章关于宪法对religion的权重平衡。忽然想到两周前和Lasser聊天时候,提到关于阿里因为自己的信仰反战,从而入狱的细节。当时的直观感受是:“自己居然如此幸运,可以读到一些能和对方聊天内容契合的知识。”

而此刻忽然意识到,自己原先以为的“对聊”,其实只是自己的一个幻觉。我觉得其实是这样一个情况:自己作为一个门外汉,少许知道点滴皮毛,然后在与人聊天过程中,可以大约明白对方所聊起的话题点。于是引导出了对方的对话。

从一方面来说,这的确是自己的一个长处。因为视野开阔,同时思维发散,有利于各种话题的延续。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其实反映了自己在这一层面知识上的浅薄。对方愿意与你讲述,可以认为是作为师长身份的素养,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但是我在这段谈话中,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建树与思考,而只是单方面汲取信息。回想起对话细节来,因为基础的欠缺(包括两方面:法史哲方面的知识,与,英语的熟练度与精准度),所以在构架对话时,其实很偏颇。

感觉对方是一方坚实的水库,而我是一只充气皮囊。知识之源填充过来时,自己根本没能蕴藏接纳下来。虚虚迫迫,回头反思起来,自己的能力实在是太不足了。

记得本科时曾经学过一篇英文课文,大约是在讲述,很多时候很多知识不必要强求自己精确,大约three-leg cat未尝不可,毕竟自己可以获得更多乐趣。(去Google了一下原文,但是没能翻找出来。有些可惜。回想起来,那套教材其实是很赞的哎。。。)

这里虽然说得并不错。但是这毕竟是hobby-level,而自己是希望可以professional-level。职业化的话,则尤其要小心自己这样的“自我宽恕”心理。
可以在这方面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些。

近期美国终于如预期一般跨入了紧急模式。但这反而让我想起了数年前在纽约乘坐地铁。纽约地铁偶尔(常常)会不做任何通知地延时停摆,然后就一整列车悄无声息地停在地下的轨道中间。众人似乎也都习以为常。这样的停车有时候会很久,比如20-30分钟。于是慢慢有人会逐渐焦躁起来。
然后,会听到列车员的播报,内容大意是:感谢乘客的耐心,因为xxxx原因(通常也都未必是最靠谱的理由或是压根不提供理由)我们列车需要推迟一段时间,我们为此非常抱歉。
但是经验会告诉你,当你听到这样的通知时,其实也就意味着离重新开车不远了。

我记得那时候留心和观察过这一现象。也思考是否会有相应的社会学研究或依据来实施这一操作(延时通知),又或者只是自己简单的错觉。但因为频频发生这样的模式,于是让我假设这一个推迟播报的模式或许是迎合人群管理的需求?

anyway,于是美国这期间的国家紧急模式,让我想到,这段时期新冠怕是确实到了高潮。但是他们也拿捏不准未来是否会下降,但至少这个时间点,差不多也该可以播报了吧。但这种管理的失职与混乱,我和Dr. Lasser在聊天时已经提过了几次。

“之前奥巴马的第一任期,以及前面几任总统,都还是做了点儿事。但这个任期的总统什么事儿也没做,这本来已经是做了件很棒的事儿了。”
(我以为他是在说川普没有添太多乱子)
“但是碰到病毒这事儿,他们真的是一团子糟糕。没有人懂这方面,没有人有能力去做足够的分析”
(或者说,有能力分析判断的人,都被无视与边缘化,为其它目的让路了。)
(想到这儿,真的觉得政治这个学科本身的局限性与傲慢行性啊)

anyway。这段时期的自己也其实很紧张。自己比绝大多数人早紧张了一个月,物资储备也提早了近一个月开始做。而在美国颁布了国家紧急状态的声明后,反而内心安心了不少。此外,这段时间对自己来说,实在是很好的契机。工作和学习都有了全新的梳理过程。抓住这样一个delay,可以让自己对生活和自己的把控做得更好一些。
果然还是螺旋上升的。大葱说的没错。自己其实可能也都知道。但是保不准,“看生活”这种事情,永远都是看别人比看自己要清晰一些。自己终究只能看连180度都不到的自己啊。
anyway,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的要求再略略多严格那么一点儿,其实也挺好的嗯。

push

“I don’t know if I should push myself a little more.”
我原先想听到Juliet说诸如可以休息啊之类的话。
“Yes you do. Tomorrow you will thank yourself.”
略略惊讶了一点儿,果然是做了母亲的人,说话的份量顿时不一样。
于是踏踏实实继续在这里整理数据。完事儿之后可以去游泳。

果然意识到,其实每天都该这样。想着每天都努力push一点儿自己,忽然内心居然会觉得很有些期待。
明天的自己会感谢今天的自己的嗯。

周记

昨天晚上几个小伙伴一起吃了火锅。太撑,加上步行数目又没能达标,于是晚上在小区一趟趟地绕圈散步。
走到一半儿的时候,遇到了阿乾,于是结伴一起走着。
期间聊起各种杂七杂八的事情。而我也终于找到一个契机去和人倒一倒苦水。说来说去其实就那么点儿小事儿,家里人给的压力啊,又或是自己给的压力啊,又或是生活里其他的人或事啊。
想来也是好笑,家人常常说:
我们哪儿给你什么压力了?

我也只能是摊手。他们觉得什么才是压力呢。我自知这样的压力并不好受,所以更不希望把这种压力再反加给对方,又或是身边其他人。我觉得张文宏所说的那句话是真的好,也是真的有共鸣:
即,
“不读书,就是人家怎么欺负你,你怎么欺负回去。但如果你书读多了,你会选择不再跟这些人有关系。“你被人欺负惯了,你就知道欺负人的嘴脸是怎样的,你就要善待比你年纪小的、权力没你大的人。””

你受了很多委屈,受了别人有意或是无意的欺负。但是你却能意识到自己的受伤,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施加是不恰当的,也知道自己是无辜和清白的。然后,并不会把这份辛苦再转嫁给其它人。
能做到真的非常不容易。需要很清晰的头脑,需要同理心,同时需要相当的勇气。

实验室的三个ladies,一个下周预产期,一个怀孕5个月,一个刚做妈妈大半年。一起讨论着怀孕的感觉,我囧
哎呀呀,替她们高兴,但是也是为自己没法参与谈话而摊手啊。
好歹也有个可以了解和辅助的对象也好啊~

想着花上20分钟时间写点什么。。。满脑子里塞满了东西。。。但是这塞的是什么呢,都是情绪泡泡。
一只大鲸鱼在水底不停不停地吐泡泡。于是呼噜噜地眼前身后的空间都被一大堆小泡泡簇拥着。自己半浮在水中央,脚落不着地,又探不出头。一脸木木然的呆样。
溺水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只不过现实里的溺水是瞬间难受起来。意识的溺水,体感其实要有明显的delay。
在都是泡泡的环境里往前游泳,挺难的。可难道不正是因为值得去做,且愿意去做,所以才会感觉得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