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maxyuan

新的模块?

昨天晚上的学习效率顺延着一天紧张的进度,明显很不错。晚上果不其然地从隔壁发出了咚咚咚。这次终于来到对方门前敲门。结果似乎黑哥哥不敢开门,在门内应了一声my fault。但是想必未来应该会好很多了。

早上的学习被老板的一份文件工作折腾了大半个小时,然后居然学不进去了。mentally discipline 果然不够。于是理了又理自己炸毛的心理,慢慢也可以理回来。这实在是很棒。然后要调整一下,先回办公室,大约梳理一下后面的工作,然后估摸着1点半左右去吃口饭,接着回图书馆学习。晚上6点的饭局,估摸着八点之后可以在星巴克坐下来看题。但那里的光线的确不够好。

wordpress似乎出了新的模块。这么久以来其实也都没有仔细打理这里。待到我把11月份工作收拾定,之后仔细来这里整理一下吧。

8.2

今儿图书馆八月份的日程表似乎没有挂出来,估摸着是要到下周的时候一起才发放出来。晚上回到家的时候,隔壁又开始咚咚咚。声音其实很小,但是低音炮啊低音炮,整个儿是震过来的,所以也是没辙儿。
于是洗完澡,给家里打电话,和老爸乱七八糟聊了一堆时政啊工作啊什么的,又给老妈唠叨了一堆家长里短的。挂完电话之后,心情奇好。
隔壁的咚咚咚还没有停歇下来,估计稍微玩一会儿就换地儿早点休息了。明早早起接着学。

想到老爷爷昨天和我说的:有时候吧的确是会觉得自己不那么优秀,或是至少没有自己所表现的让别人觉得的那样优秀。但是那又怎样?你在这里的意义,不就是往那些个更优秀的自己努力,让自己变成自己期望的那么优秀么。

忽然好想参加三分钟演讲啊下半年。

文明的意义

在读到最后的时候,曾经以为Mrs. Strickland会有所改观。当然,很多人都要抓住毛姆自身的背景不放,来断言文中的角色其实是被片面化的。但是在这样的文学作品里,我依旧以为充实着各式的真实,所以对Strickland的描述,在某个层面上也的确是真实的。
撇去作者可能的设计,仅仅只谈论文中人物的各自命运。我觉得 Mrs. Strickland其实也依旧是成功的。但是这种成功是被限制在了所谓的“社会文明”的框架内。她其实可以成为,或是获得更加广义上的成功。有几个有意思的侧面来体现人类社会文明的狭隘和荒诞:一方面,Mr. Strickland的生活方式是为社会文明所不齿,另一方面,他的艺术作品却收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一方面,Mrs. Strickland为了生计而努力工作,凭借自己的能力一手打造出了完全不输给Charlie在家时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自己却在二十年后,依旧否定自己的努力。
又或者,她一直都在努力顺从着这个社会,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被这样的社会所裹足。
这么看来,文明的意义是什么?无数的人热衷于价格高昂的艺术品,感觉自己拥有了这些东西之后是多么的富足。但是这样的拥有,让他们成了背负着文明的奴隶。
我们创作出了这些文明,难道不该是服务于我们自身,让我们活得更加轻松,清澈,清醒,庆幸么?
所以,无论如何,不要让那些奇怪的包袱落到自己的后背上。后背要永远腾出空间,背负着属于自己更有价值的东西。那些其它人创造的美好,自有他们的归属和传承。

在这样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

中国人是不易的。
虽然说有鲁迅,有柏杨,有老舍,国人种种问题,思想上的陈腐与臣服被戳得处处是眼是窟窿,但你潜心往下一探,就会发现行为思考的荒谬其实是因为内心深处的仓皇失措。而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逻辑,在现如今的建筑环境里估计也是要做调整。几根顶梁柱,一根都不该短腿。
看到疫苗事件,大家会痛骂官员,监管。但痛骂挖掘不出问题的根源,归咎不能确保安全的长远。杀鸡儆猴这种事情,或者杀一儆百这种事情,要该提前做,而不是在事后,成为寻找一只替罪羊的悲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是说,贪腐,从30年前就开始被拎上了议题,却迟迟不能解决。
有一种解答思路,大抵会是说,这是经济高速发展所需要经历的必然阶段。这类议题通常爱用一种论述:你看看美国,曾经也经历过之类云云。
这种思维方式是懒惰的,仿佛是在照本宣科地抄书,觉得一切都可以硬搬硬套。话说,我也需要反省一下,因为我曾经也是用这个方式来解读一些现象。尤其是面对一些令人发指的现象时,我所提出来麻痹自己的一种方式。
没错,是麻痹自己的一种方式。

大约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认同,有些决定是不得不做的,即使那决定不是好决定。同时我甚至以此作为一个判断成熟与担当的表现。“即使是很糟糕的选择,但是不选择的话怕是更糟糕的决定”
但是被迫做出这类决定的之前,其实就该有预见性,能够有担当,有思考,去挖掘其它可能更好的选择。

写着写着,顿发觉这是一个庞大的话题。可以写一本书的节奏。
大抵就是,和村上春树在耶路撒冷的报告一样。关于核能的利用。我们其实忘记了,我们永远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去突破一些原有的框架,来思考和认知世界,创造出新的选项。

这大抵算是三层的认知,第一个认知,是相信圣诞老人,第二个认知,是认知到圣诞老人的真相,第三个认知,是重新选择接受圣诞老人这种仪式,
而如果有可能,再多实现一个层面认知:创造一个新的,更加合理的,更赞的仪式。

我们究竟有没有摸着石头过河???

长吁一口气

。。。真的是好惊险。。。
真的是有惊有险。。。虽然大多数情况是自己吓唬自己。但终究是让人宽慰的
踏踏实实准备LSAT~尽人事。所以读law school成功与否的关键终于清清爽爽了。不再有任何外界因素干扰了。
我也是意外自己能够被家人的影响如此之深刻。
现如今这种能把自己的命运拽在自己手里的感觉,就是那种,
就算拼到最后输了也心甘情愿。

倒计时

眼看着圆通快递从西安到南京到淮安到上海再到淮安现在发往盐城。
不知道国内能不能在周一内收到。。。
脑补了N多场景。焦虑得只有伦太郎可以解忧。。。
雅人叔啊雅人叔。

在整理材料的时候要用到打印机。忽然想起初中时一个曾经bully过自己的孩子,但是这儿想起来,却是因为他曾经在打印的练习册一旁,整整齐齐地订满了一整排钉子。结果被语文老师嘲笑到了。大意是说:你订着满满一排的钉子,是多么满怀仇恨地去订的?是想着说要把这个老师给往死里订吗?
回想起来,觉得那孩子实在也是一个受害者。不论怎样,当众这样去调侃学生,即使是一个问题孩子,但这不如同雪上加霜吗。
回想起来,很好奇那三个在班级里以“自己是坏人”为荣的孩子,成长到了今天,变成什么样了。
他们应该总是会有一些瞬间,虽然也许很少,不希望自己是个所谓的“坏学生”的。

这和拿刀刺中科院同学的那种绝对意义上的恶,是完全不一样的。说起来,那反倒是一个“认定自己的归属是清北”的学生。。。

名字起反了

似乎知道寿司之神有好些年了。没想到今儿给刷了。开篇前几句话直接暴击我,心想着无论如何要收入到6星列表,却在结尾的时候,回归了其4星档。
我想可以从“故事”和“纪实”两个点上来看。
故事本身的魅力很大。毕竟是他人的生活,用“故事”来描述不坏。故事的凝聚力其实也是很好。但1小时22分钟的内容,其实火候欠缺很多。好比二郎寿司的米饭是淘洗过多次,章鱼是揉按过50分钟,倘若你只是简单淘洗了三次,揉按章鱼15分钟,对于一个熟客来说,口味怕是要差那么一些。小野二郎的专注力,近乎于执着,有着日本人特有的文化内核。但是我很好奇的点在于,他的两个儿子是如此的听话。纵使片末,提到了米其林第一轮审核时的真正实力将其实是长子,但是背后的故事,其实讲述得实在太少。
或许人们更多地会惊讶于这样的寿司,这样的专注,这样的执着。但我的观影过程中,则一直试图去挖掘父子们背后的故事。这绝不是寻找母鸡的无用功,我觉得,厨房背后,小野一家人,乃至从头至尾只有照片出现的母亲,恐怕是造就了这样的三星店的核心。但这样的寿司之神,却仅仅体现了更多的机械性,而不是神性,倘若说,神性是人性理想中的极致的话。
这么想来,片名叫做“神之寿司”,说不定更贴切主题一些?
另一方面,谈谈“纪实”
纪录片本身,无疑要包括导演的主观倾向。一辈子做一件事情,一直都不退休,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纪录片更有一种商业性质浓郁的广告片。把米其林三星店的审核关键核心人,长子小野祯一放到最后去,用一种仿佛画龙点睛之笔,把寿司店的寿命从二郎那一代一下子延长了一代人。不得不称赞叙事手法的巧妙。但对于如我这样的观众来说,怕是会本能地反思如此叙事的主观目的。“长子的水平早已超过了父亲?”“长子的一切都是父亲沿袭下来的?”
但是这样去判断,可能也是因为对小野一家人的描述过少,而产生不满的缘故。寥寥几笔,仅仅描述了店面的最单薄的地方。而人之所以能被称为神的原因,根究,却没有能很好的展现出来。
我觉得作为纪录片来说,厚度实在欠妥。配乐略显凌乱,但摄影画面实属上乘。四颗星,倒算是恰到好处。
但是,对“职人”一词的点出,姑且不论翻译的良莠与否,实在是说得很合理。之前在试图让自己做事更加专心的时候,曾经对自己这样说过,不是要做事情来提高自己,而是要让自己投入到事情里,融化在事之中,从而成为事物的一部分。这样有限的生命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延续。所谓“投身于”,想必就是这样。
一辈子能找到和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然后就尽全力去做,以及做到最好。这是一件幸运且幸福的事情。这样的确有点儿非人了,但是机械也是非人,神魔也算是非人。
会思考的机械?这就要衍生到复联二了么?

给老爹的生日写信。许久不用纸笔,断断续续的十天,写了大约不到一万字。但实际有7成内容是今天一天写完的。赶着明儿朋友回国顺带连着礼物一起给捎回去。
做这样的事情的确累的很,但是也是有些治愈的时刻。忽然想到早上收到Prof Schneider的邮件。一方面很感动,另一方面,是否他也在写作过程中体会到了一丝快乐?
感到自己有那么一个点,说得还是很对的:
过往的生活造就了自己,所以适时地回看是很有意义的。但是不能沉溺于过去。过去的一切好像VR一样,虚幻得很。当下的一切,以及下一秒的一切,其实重要得很。如果需要停下来回看一下过去,是为了未来走得更好。

托尔斯泰们?

准备ps过程中,想起了那句经典的话:
清水里泡三次,碱水里煮三次,血水里浴三次,就会变得纯净得不能再纯净了。
然后去翻找原文,发现是托尔斯泰的。接着发现几句话,顿时在咖啡馆有种想要深跪的冲动。比如:
everyone has flaws, like apples that have been bitten by god. Some people are more flawed because god loves his fragrance. — war and peace
然而奇怪的是,出于对原文引用正确性的保证,我去google了一下。却没有Google出相关内容。。。?
然后,那句著名的三三三言论,说是出自苦难的历程。Tolstoy’s journey of suffering。陡然想起,似乎文学史上有过好几个Tolstoy。
翻了一下,最终发现,三三三出自Aleksey Nikolayevich Tolstoy
anyway。但是这几句话写得都真是好啊:
three times in the water, three times in the blood bath, and three times in the alkaline water, we will be so pure that we can no longer be pure.
There is no greatness without simplicity, kindness and truth.
Happiness exists in life, and life exists in labor.

战争与和平是查理布朗辛辛苦苦翻看完的大部头。想起来那幅情景,就眼睛微微泛酸啊。没错,就是那样简单明了地会被感动到。所以,等忙完手头这一阵,挑选一个评价不错的译本,就把这本书啃起来吧。

此外,我很诧异于Google无法精准地搜索到上述部分言论。我有点儿怀疑是否和意识形态有关。因为阿列托翁是苏联时期作家。此外,Leo托翁虽然是基督信徒,但是似乎在意识形态上也并不完全教服于欧美?(不知道,乱说的)。所以在北美这里,虽说不会直接禁了,但是会不做具体宣扬?因为毕竟都是走的反物欲化生活的理念,所以和这个国家宣扬的社会动力基础相悖??

也可能是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