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January 13, 2019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1

读电子书的时候,写批注有点儿不那么方便。但是反之,可以写得更仔细一点?
关于第二章,研究方法里面,提到了把心理学,人际关系科学化,并且和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相提并论。
感觉这里有些问题:
1)客观vs.主观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差异性是十分显著的。
首先,科学本质上是一种观察证伪的方法。物理生物化学,都是对自然现象进行客观总结,然后定量or定性进行分辨,再构建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其中,利用科学手段来验证其中的逻辑关系合理性。
而此时,社会科学的定量和定性其实十分模糊。a)时间跨度极大(感觉和研究历史必然性or偶然性一样),b)每个瞬间定量的准确度如何测量?这个测量方式是否要用一个社会符号来定义?(货币?层级?)(“幸福指数”又如何定义??)
c)如果这些定量方式很有难度,那么是否会落入“讲道理”的模式?或者说,这种科学研究,其实是在提出某个理论后,看现实社会里的案例数据是否符合这一期望?(先构架理论,再将数据往期望理论里套?—-这又的确存在于很多劣质的理科研究中。)(“研究”所存在的共同问题。)

这类研究,如此重要,但找出所谓的“合理”和“真理”(reasonable and truthful),非常的难。

2)读者的意识层次
这类书籍明显有极高的门槛。试想了一下,如果不具备critical thinking,如果对逻辑认知薄弱,如果对自我的反省不够深刻,如果不接受广义上的“普世价值”(大抵来说,对生活的意义追求,对存在主义的肯定,对生命的尊重,对真实的定义和认同),如果在实际生活行为中不能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或至少有行动的趋势),那么很可能不会读这样的书(或者不会踏实地阅读)
其实囫囵吞枣地阅读,或者试图寻找快捷方式来寻找表面问题的直接对策,很明显是无法从这书中找到答案的。甚至会本末倒置。
但是,又想到,如果是上述的那种尚且没有做好准备的读者,他们或许也不会成为这丛书的“读者”。
我想到的是,如果未来,看到身边的人有解惑的需要,自己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动辄给别人推荐这套书。
学习终究是一个主动行为。
给别人推荐书(如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书的人),可能并不那么好。
由此,又发觉,这样困难的研究,能够再付诸于社会实践中,又是多么辛苦的一个过程。
忽然意识到,social engineer这个称谓,其实如果能做得好,那该是多么地不容易。

但是这个社会的确亟待这样的人们出现。

1.13

今早醒来的梦有点累。梦见了许多人,大多都是村里的人。
如果在现实生活里和人们打交道,却并不会觉得“累”。
所以,其实我现在是活在梦里吗,如果按照更多的人的体验来说。
如果是噩梦的话,就让我早点醒来吧。

很奇妙的事。等来到星巴克时,这儿放着《汉密尔顿》作为背景音乐。似乎是Remix版本的。

不久前读到一句话,似乎是朋友圈里某个ABC发的: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搜了一下,说是《礼记》里的文字。
老祖宗的东西,真个是很多好东西。

由此又想到在读社会心理学丛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挺认同的:“心理学不幸是由西方人创建的,结果,西方的心理学研究了太多的变态心理和个性行为。如果心理学是由中国人创建的,那么他一定是一门强调社会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当然,如果较真的话,又要去讨论心理学的科学性等等。

不想去抬杠。能理解 Michael Harris Bond 所希望表达的意思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