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July 15, 2018

在整理材料的时候要用到打印机。忽然想起初中时一个曾经bully过自己的孩子,但是这儿想起来,却是因为他曾经在打印的练习册一旁,整整齐齐地订满了一整排钉子。结果被语文老师嘲笑到了。大意是说:你订着满满一排的钉子,是多么满怀仇恨地去订的?是想着说要把这个老师给往死里订吗?
回想起来,觉得那孩子实在也是一个受害者。不论怎样,当众这样去调侃学生,即使是一个问题孩子,但这不如同雪上加霜吗。
回想起来,很好奇那三个在班级里以“自己是坏人”为荣的孩子,成长到了今天,变成什么样了。
他们应该总是会有一些瞬间,虽然也许很少,不希望自己是个所谓的“坏学生”的。

这和拿刀刺中科院同学的那种绝对意义上的恶,是完全不一样的。说起来,那反倒是一个“认定自己的归属是清北”的学生。。。

名字起反了

似乎知道寿司之神有好些年了。没想到今儿给刷了。开篇前几句话直接暴击我,心想着无论如何要收入到6星列表,却在结尾的时候,回归了其4星档。
我想可以从“故事”和“纪实”两个点上来看。
故事本身的魅力很大。毕竟是他人的生活,用“故事”来描述不坏。故事的凝聚力其实也是很好。但1小时22分钟的内容,其实火候欠缺很多。好比二郎寿司的米饭是淘洗过多次,章鱼是揉按过50分钟,倘若你只是简单淘洗了三次,揉按章鱼15分钟,对于一个熟客来说,口味怕是要差那么一些。小野二郎的专注力,近乎于执着,有着日本人特有的文化内核。但是我很好奇的点在于,他的两个儿子是如此的听话。纵使片末,提到了米其林第一轮审核时的真正实力将其实是长子,但是背后的故事,其实讲述得实在太少。
或许人们更多地会惊讶于这样的寿司,这样的专注,这样的执着。但我的观影过程中,则一直试图去挖掘父子们背后的故事。这绝不是寻找母鸡的无用功,我觉得,厨房背后,小野一家人,乃至从头至尾只有照片出现的母亲,恐怕是造就了这样的三星店的核心。但这样的寿司之神,却仅仅体现了更多的机械性,而不是神性,倘若说,神性是人性理想中的极致的话。
这么想来,片名叫做“神之寿司”,说不定更贴切主题一些?
另一方面,谈谈“纪实”
纪录片本身,无疑要包括导演的主观倾向。一辈子做一件事情,一直都不退休,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纪录片更有一种商业性质浓郁的广告片。把米其林三星店的审核关键核心人,长子小野祯一放到最后去,用一种仿佛画龙点睛之笔,把寿司店的寿命从二郎那一代一下子延长了一代人。不得不称赞叙事手法的巧妙。但对于如我这样的观众来说,怕是会本能地反思如此叙事的主观目的。“长子的水平早已超过了父亲?”“长子的一切都是父亲沿袭下来的?”
但是这样去判断,可能也是因为对小野一家人的描述过少,而产生不满的缘故。寥寥几笔,仅仅描述了店面的最单薄的地方。而人之所以能被称为神的原因,根究,却没有能很好的展现出来。
我觉得作为纪录片来说,厚度实在欠妥。配乐略显凌乱,但摄影画面实属上乘。四颗星,倒算是恰到好处。
但是,对“职人”一词的点出,姑且不论翻译的良莠与否,实在是说得很合理。之前在试图让自己做事更加专心的时候,曾经对自己这样说过,不是要做事情来提高自己,而是要让自己投入到事情里,融化在事之中,从而成为事物的一部分。这样有限的生命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延续。所谓“投身于”,想必就是这样。
一辈子能找到和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然后就尽全力去做,以及做到最好。这是一件幸运且幸福的事情。这样的确有点儿非人了,但是机械也是非人,神魔也算是非人。
会思考的机械?这就要衍生到复联二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