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new round

想要真正感知生活的随机不可控,怕是一定需要先能对当前生活尽大可能地把控好。
然后对比之下,所发生的种种,就成了完全不可控。
而此时,在不可控的突发情况下,还能努力控制着一些,则实属不易。

过去的几天加上昨天的考场,感慨良深。

以及:what you need 和 what you want 真的是两个份量不同的内容。
need该有多重要呢。如果想要飞翔,need是翅膀吗?不,是空气。翅膀该是want。

新一轮忙碌。强度,怕是要强过之前的两个月。但能驾驭吗?
有希望。毕竟have what I need.

写在17天时

加上考试当天,从今天算起,有17天时间。
刚刚敲了一堆字,结果网页没有保存,丢失掉了。

但也完全没有关系。算是自己给自己述说了的一个过程。一些肯定。毕竟说起来也是自己给自己灌鸡汤的一个安慰过程。但也的确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从认真主动地做事训练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更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因为做事而获得的成就感。

应该说,以往的学习动力或许都是外在因素施加的,现在的学习动力更多地可以糅合到自己的生活方式里去。

会想到当初在纽约时啃着公式和文献写essay的经历。忽然还会想到大学时和阿武通宵学习有机化学。会想到自己08年大雪时自己一人在自习室在黑板上写着issue作文提纲,还会想到很多。回头看看,那时候的自己,学习是多么地不得法。做事的动机,做事的心理,对内对外的分析能力,都是多么地稚嫩。但真心感激这么多年下来,对自己的不放弃。始终都在向上攀爬。所以,一面成长,一面接受自己其实驽钝的特点,同时也挖掘自己的能力。大剑无锋。驽钝,但也会有着独特的力量。我所走过的这些种种,无论会引我至何处,都已经至少奠定了所需的勇气。

刚刚敲了一堆字,丢掉了也不可惜。只要是人为创作的事物,终究还是有着极限。我这么去想着,才会去接受现状。也正是因为这样去想着,才会去不断探索着所谓极限的存在,但之于渺小短暂的我,那便是无限。

12.7

再过半小时要去看新出的片子,大约是讲杜邦涉及环境污染的内容。应该会涉及一些法律事务和其他。于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从昨天到今天,也都不去学些什么,彻底放空两天,晚上收拾一下屋子,把衣服洗了叠了,顺手把剩下的青菜冬瓜煮一煮,争取10点左右去躺下。然后现在在这里捋一捋思路,顺手敲点什么。

先说饮食。如阿栋所说,因为长时间通过对卡路里的计算来调控饮食,以至于自己的脂肪摄入量有限。隔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不可抑制的食欲。之前似乎出现过一次,大约是一个月前。这一次则是在周三晚上从图书馆学习完回到寝室,忽然又累又饿。但不是空腹的感觉,而是明明觉得胃部是有东西在消化,但口中却特别想吃东西。于是斟酌完,吃了一把胡萝卜,又灌下去大杯酸奶。然后周四晚上,疲劳感综合涌上。题目写得很一般,感觉明显是低于自己的实际能力了(但自己在波动范围的底线没有跌出160,于是自己觉得尚且处于可以接受的模式和阶段。)到了周五,去新配了两幅眼镜,也终于觉得要好好清一清自己的状态,迎接新一轮的10套题。于是周五中午信誓旦旦地对自己说:从现在开始到周六中午,坚决不学了。

这于是就是周六中午了。昨夜在大帝家和晓源明洋浙冉一起尝试了一套新的棋局。也忽然想到,其实自己也一直都很喜欢这类东西。从小学乃至中学时,就会对各种棋牌游戏很感兴趣。然后一个以战国时代为历史背景的策略型棋局,大家从规则到一局棋下来,直到半夜两点。回去睡觉,早上7点多自然醒,也自然不能就这么轻易地让自己醒了。休息什么的要彻底。一面要放宽心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面也要小心“过犹不及”。早上起床收拾完,称了一下体重,发觉并没有任何增长。心下实在宽慰不少。

我发现流水账的记录也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情。有时候也的确不要把很多事情加上一个所谓的意义。自以为生活没有意义的人,其实都误会了对意义的解读。都妄图跳出生活来评判生活的思维,都还是太浅显了。我会偶尔想起过往遇见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也惊讶于自己的记忆力其实真的属于不算差的那种。而这真的很重要,不止一位作家提到或是表示过认同:所谓的创造力,其实都是因为好的记忆力。而几个数学家,比如斯坦福那个讲数学思维的,英国那个做统计的,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点:对当前技术的熟识,是帮助我们开拓新的疆域的基础。又或者,那个很经典的“博士阶段的研究,等同于一个圆上的一个点的微小突破”的抽象描述。我也始终觉得,个体和整体,这两者之间,其实还是会有一些有趣的共性。个人的成长,有时候可以投影到社会成长的特点上,或者,社会发展的特点,有时候可以用来借鉴分析作为个体的成长。

找到了共鸣点后,做起来,那就是四两拨千斤。这个杠杆,怎么找,怎么拿捏。经济学里面虽然微微提到过,但是永远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差不多要出发了。1:20的电影。中午买了一只350k的三明治和370k的巧克力可颂。但是可颂还没吃,也不觉得饿。于是就搁置在这儿吧。一杯薄荷味的绿茶,陪我走到电影院。结束之后就去做有氧训练。以及,这个blog估摸着再过两周,家里人就会看到了。在那之后应该就是一个契机,去做自己一直想做的翻新工作。尽量作为评论性内容的发布,而自己的日常琐碎,则会找其它的内容去安放。

隐形眼镜可以多用一用,而不是仅仅在打篮球的时候戴。感觉这说不定是件不坏的事情,对自己的视神经和相关肌肉是一个有效的调节和锻炼,也对自己的鼻梁,眼眶部分来说,是个很有效的休息。

如是。

12.3

写了一大堆字。感觉很多事情又理得更顺了一些。前些日子看到的文章,说是研究思路里会分两类,一类是剖析看各个组成,一类是整体看大势。历史上曾经会争论该用哪一种方法,但其实两者永远是兼顾的。
还剩下6周的时间,学习过程感觉就像是攀岩,说着说着,就想去看看free solo。
今天去把东西邮寄出去,然后捋一捋NCR的分析。再集中精力把阅读都啃掉。晚上最好能在8点前完成。然后9-10点梳理一下各项事情。
感觉要迎接新一轮的学习模式。
而且昨天阿栋介绍的每周走路任务制定计划的思路,可以应用到学习上,让后面review的效率提高。
饮食这方面,昨天晚上吃得有点狠。不过,也没事儿。保不准也是需要的一个波动振幅。

夏日书

许久没有在这里敲字了。上一次还是在图书馆里絮絮叨叨写自己的学习自省。今天是感恩节。原本是要泡在办公室里刷题—-当然,一会儿就要去了。一大早起床,想着其实也是一个假期,可以来星巴克坐一会儿。书还剩最后6个章节,大约是全书的1/4,读到后来便发现刹不住车。直到最后一页。

然后顿了顿神,又把最后一章节重新读了一遍。
一本好书的写照如是展开。
————–
写到上面,自己很严肃地停下敲字,端着手严肃地想了好一会儿。感觉草草地写点感想,怕是会显得对这本书的不尊重。原著用芬兰语写作(The Summer Book is a book written by Finnish author Tove Jansson in 1972)而译作是从瑞典语翻译的,但英文读着觉得译者很用心。我不懂瑞典语,更不懂芬兰语,但看词根词缀,或许文化内核和英文会有些相似之处。英文译本的用词用句,语气拿捏,让我一个外乡人可以很有代入感。相较之下,中文的译本,在草草翻看之后感觉似乎有很认真翻译,但是终究不够传神。一些在我看来很重点的语句,其实都沉在了洼地里。

中文译本的一个误会或许是:把这本书定义为了童书。而事实上,这是一本成人向的小说。而阅读本身应该是一个成长兼包含的关系:孩童能读的内容有限,而长大之后的阅读应该包括所有,呈累加趋势,而不需要刻意将所谓的童书划出自己的阅读区间。

又或者,其实真正读书的人,其实懂得这个包罗万象的道理。

—————
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小说的曼妙。“可我读的都是些小说而已。”不要用这样的语气来说,仿佛小说低了一等似的。并不是所有小说都很好。好的小说,其实比起论述性语言要来得更加有渗透力。因为前者要做到一定的超脱,而后者要求自身的脚踏实地。但人终究要向前走,渗透力可以是一个促动。

但是也不得不说,小说其实是对读者极其挑剔的一类作品。小说对读者的这种挑剔程度不亚于论述性的哲思文字。后者好比面色凝重的老学究,厚厚的眼睛和深色的袍子,古板又不时尚,让许多人敬而远之;而前者则是终日笑眯眯的酿造师,或许有人来一饱口舌之欲,再附上个人的偏好,笼统地给出“味道好”“味道不咋地”的评价,而其中的手法,或是包含的材料,则需要真正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到。

——

大约说这么些先。

LSAT备考,最后两个月时的撞墙

今天是周四。11月14日。距离考试,除去今天不算,还剩下16+31+12天,也就是,59天。
昨天周三上午,或许是因为和Antonio的meeting悬而未决,所以影响了心情。也可能是因为没有喝咖啡,于是大脑昏昏沉沉。昏沉到中午居然趴着睡了一会儿。
这种情况在过去的一个月内从来没有出现过。因此,昨天晚上放开自己让自己去胡吃海喝了一把,又独自在家看了一部电影。看第二部RBG时,若不是因为内心被深深shock到,或是时间不够的情况下,估计还会继续看完。一个优异的美国最高院大法官,用词用句朴实精准。无论是否经过剪辑,都可以从中看到些许端倪。

我今天坐在这里,周四上午准备复习。于是想要掐着时间。但是又不知不觉崩盘。然后各种杂念如同清晨的雾气不知道从何处起纷纷升腾,自己在这里其中感受到内心的恐慌,怯懦,贪婪,自卑,甚至会有一丝丝绝望,想着自己恐怕是无法提高了。

于是,很机敏地意识到,自己的撞墙不光光是做题学习时的撞墙。单词,语句,逻辑,熟悉程度,这些因素已经分析过。也大抵设计出一个计划,小马过河地,也颇有信心,认为如果能按照自己的计划来一点点往前走,总归能够有所成绩。而能爬到多高处,真的也就是多高了。

自己内心坐拥着T3的梦想,是因为从儿时起,一直都觉得自己是聪明的不比别人差的。即使是现在,在做题时,也会感觉自己的记忆力还算不错。于是又加上笑傲江湖令狐冲的学剑,自己给自己暗暗打气。

但是,毅力也会被磨损。从西雅图回村之后,自己就处在一个高压的模式,把一天劈成四份。上午,下午,傍晚,晚上。最开始的一段时间,每天晚上的学习并不成系统。(这或许也是供给白天专注力的因素之一)但是,从这周起,每天晚上都想要全身心投入学习。于是确实地实施了两天。每晚大约3小时的学习。也恰好能够完成自己设立的进度。

然后,加上论文方面的压力,随之而来的便是猝不及防地撞墙。

我想到村上在描写跑马拉松时撞墙的经历。那时候的他,是无论如何都要咬着牙跑下去的。脚迈不开,那么就用手使劲去甩。上网上搜一搜跑步的撞墙期,据说很多人都会在那个节骨眼上选择放弃。

我现在回想起自己之前的复习经历,似乎也有经历过类似的情况。一次在17年4月份时,把脚给崴了。崴脚还特别严重。而6月份就要考试了。另一次,则是18年夏天复习至夏末时,忽然深深地感受到来自学业和毕业的压力。两次都在那阶段,挣扎了一下,最后没能坚持下去。

而昨天到今天,自己又因为累,而吃了一大堆酸奶水果种种。今早过秤,体重变回82.1,比前一日多了1.4kg。

我在这里说着这些,是想要告诉马新源你自己,你具备理解与感知自己的能力。所以,你可以成为自己有力的教练,这不同于锻炼身体或练习篮球。因为你这是在锻炼大脑。而你对自己的大脑的要求,广义上来说,一直都比较严格。

所以,如果以一个教练的身份,来看到现在的马新源的生活,该是怎样的?以及,该如何去合理调整?

一 )自律很重要。
作为男生,没有生理期的痛苦,这是很幸运的。而为期两个月,可以让自己体重和饮食大幅获得调整,这说明身体器官其实是可以配合得很好。所以,自律是一切前提。
但是自律不是自虐。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而如何定义自律和自虐?
每天走路满1万步,这在总量上是可以实现的,难度上来说,也可以操作。这比起每天跑步5千米,要来得更加切实可行。

而这是一个基础。每天一万步是一个基础。我需要思考的一个点是,如何让每天的备考中的一部分,转化成为切实可行的操作。
做题限时,这算是跑步。在有限时间内,实现对卡路里的消耗。
而每天都保证认真读懂题目的前提,做完一套题,这算是走路满一万步吗?
或者,每天都能认真做一部分review。每天都能认真做完单词训练(1100的那本书),这从难度上来说,倒更像是1万步的模样。

——
这是从运动量上来看。
那么,还有一部分,是靠饮食上来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自己每日的信息汲取,如何做选择。之前也思考过。
这两三天,大约从周日晚上-周一开始,睡前又会开始刷漫画了。可以理解的是,每天的大脑处于紧绷的状态,无脑漫画,可以满足大脑的快感,短暂获得放松。
但是,必须要承认的是,这样一来,大脑的信息获得状况,其实是分散的。之前也想到过这一点。这好比在饮食过程中,又不自觉地吃了大量的油脂。这很容易就热量超标而不自知。

所以,自律方面,在信息的收纳这方面,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放松的信息收纳,可以来自于各个其他地方。
比如,音乐。交响乐等。Pokemon是否也算?
或者其它阅读。如果自己可以enjoy其中。因为还有一点很重要:对英语的阅读,仍然需要加强。最好能把阅读英语逐渐变成一种亚本能,非劳累型的阅读。

总结:
1)每天的基础工作要自律地完成,具体有:
a)词汇 b)错题复习(之前有一个误区,这儿才刚想到:错误的题目,可以再回头重新看啊,也别怕什么再看时太容易了。就还是慢慢去读就好)

2)每天的信息汲取要有选择,选择优质信息,无论是娱乐信息(油脂)还是主干信息(一些其他的英文课外阅读?)
另外,睡眠很重要。因为这是在单向输入状态。令狐冲对田伯光,也不是熬一天不睡就行的。

二)有效的复习计划。
pt的锻炼。这是一个很tricky的点。按照目前的实力来看,每周刷三套题,是没问题的,但是每周刷5套,似乎有些做不到。虽然自己有计划,但是也要实际一点儿。
试想,如果每一套pt,都没有让自己有质的提高,那岂不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重点放在做对题目上。这是第一步。所以,限时这方面,目前不作为十一月内的主要工作。还有整整两周的时间,加上手头的几份试题,应该会有近10套题目,再加上先前所有的试题,应该累计有20套题。我应该在下面两周,把29-38,52-61,62-71里,各取部分题目,综合起来。然后让做过的错题,再仔细咀嚼。一些词汇和句式,也再仔细咀嚼。阅读方面,也再通过多读多复习的方式,来用熟悉的题目作为磨刀石。然后去开凿新的山石。

总结:pt不要贪多。pt不要贪快。11月份力求精准度提升。提升精准度,需要四个层面的能力,之前总结过。1)词汇夯实 2)语句理解 3)结构框架 4)作者观点。所以,精准度的提升,预示着自己的阅读能力的提升。这将会是重点能力,也是提高速度(提高熟练度)的基础

结尾:
发现自己在复习过程中,不知不觉掉入了一个陷阱:自己买了那么多的题目,一定要把题目都写完。
这里有一个十分不合理的假设:题目写完了,就能够提高质量和速度,就能够获得高分。
但是获得高分,其实是和提高能力有关。题目写完,可以有多种写完题目的方式。囫囵吞枣和细嚼慢咽,前者搞不好会出人命的啊。

想到这里,也就忽然明白自己前面几周为什么可以踏踏实实地写完每个卷子。虽然会超时,但是每道题都是一点点认真写完。一题题,一页页,一张张,一section一section,这样踏踏实实地写完。出卷老师们辛辛苦苦设计的试卷,也很真实地反应了我的实际水平。我应该心怀感激地去面对这每一份试题,可以让自己有效地获得应试方面的提高,可以切实可行地找到往山上走的路径。为努力登上法学院这个大平台,打下一个基础。也为未来的事业所需要的最最rudimentary的能力,做最初始的耕耘。
(也想到,自己本周一下午,分数掉落160的时候,自己的莫名的沮丧,去翻看别人的经验贴,去给自己打气,去看别人写了多少pt之后才到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这其实就是很显而易见的:着急了,不踏实了。希望用外在的尺子去衡量自己。告诉自己些什么。但这都是不需要的,孩子。你的语言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你自己是知道的。你,就好好做你自己。现如今的你,也只有你自己,可以在当前时间内,最有效地指导你自己。因为:了解你的人,或者说了解你能力的人, 并不了解这项考试。而了解这项考试的人,并不了解你。)(至于咖啡什么的,不用担心了。看,现在自己是不是不担心了?因为心里,身体,都知道,这不是主要原因。那真的是微乎其微的干扰因素。相信自己的身体,就和相信自己的大脑一样。加油)

所以本周:在目前已经做完的部分题目的基础上,认真完成20,21两套题。认真订正完19,20,21.总结词汇,语句,逻辑漏洞。
周末时完成一份近年试题。一切求踏实。
每日继续完成单词学习。目前学习得非常有趣,而设计的三日叠加学习法,也很合理,可以坚持。
如此这般,先完成本周的工作。然后周日的时候观察情况,来制定下一周的工作。

加油呀小马同学。

健身和学习的类比

如果说身体的构成,大脑也是有其中的构成。
那这期间可否进行一个类比,以此作为自己锻炼大脑,积攒知识的基础?

减少脂肪。
保证运动量,控制饮食摄入。

大脑:
每天读取的信息类型要进行净化。因为杂乱的其它信息,占用大脑的时空间。
措施:
1)减少娱乐项目。如果累了,或许可以听一听交响乐。但是玩游戏什么的(虽然已经有一段时间没碰了),其实耗费大脑经历,而且会造成一定记忆印象。尤其在当前,很多知识和思维逻辑还没能成为永久记忆,加入过多的炫丽的信息其实不利。
2)减少社交媒体信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每一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管理好饮食,管理好作息,出行注意安全,衣着保暖。其他人的事情,不去参与不去关注。当前阶段求信息的简单。

如果遭遇一些特殊情况,主动设立优先级。

稳定持续地提高英语能力。因为英语语言能力是当前考试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听说读写四个层面。
措施:
如同减脂需要的步行量,虽然不是很费力,但是每天要保证一个基础数目。
如果按照时间来换算,按照2步1秒的时间来算,每天在基础上花费不少于5000秒,即83分钟,1.5小时。(40分钟的阅读,40分钟的单词——> 当前可以交给阅读理解的消化。40分钟阅读大约就是仔细读完四篇阅读理解的量。分析错题大约40-50分钟。可以控制一下时间。)

做题属于吸收新信息。做题后需要消化。
每次食物消化的时间大约为24小时。大脑处理一次试题消化时间?

每天的做题,钻研,总结。进行信息提炼。

大脑的疲劳也是一定会有的。要客观对待大脑的疲劳。坦然接受自己每个时间段的短板,然后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利用可行的可持续的方式修补和加强。

11.1.2019

理科工科是我们生活的基础,一直在挖掘着规律和真理,然后使其可重复给给多的人使用。
而艺术,我是说,好的艺术,则是需要建立在此(理科/理性)的基础上,寻找创新和突破。
这也是为何艺术需要扎实的可重复的基本功,而理科到了一定高度所具备的艺术性,尤其在其领域内获得创新和突破。

一部侧耳倾听,95年的电影,让我无法自拔地被拉回到了过往。也小心翼翼地去盘点现今手中的一切。
我看到豆瓣上很多人会说到“自己珍爱的藏品,忽然一下火起来了”。这让我想到很久之前,小雯子提到的阿肆忽然很多人知道之后的感情。自己也曾经会这样,以这种方式来希望寻找到自己的不普通,并且想要很有限地和一些人分享自己的这一点不普通。但如今更觉得这是容易湮灭的。火种的保藏固然很重要。但是总是守着一根火柴,是无法取暖的。燃烧自己,才是让这颗火种发挥到最大的作用。

侧耳倾听就的确是这样一颗火种。而火苗本身就是正在发出的光热,这不同于柴,不同于助燃物。现今的科技,无论是印刷,还是影音记录,都可以把火苗(燃烧)这种原本很虚渺的现象记录下来,像是我们人类的眼睛,进而是我们的大脑。
(试问,AI如何可以做到读取那些视频背后的数据,再去翻译成图像和声音,进而再去理解图像和声音的意义,进而再去反思自己的存在?)

我大约是五年前,看boyhood的时候,感叹自己对待生活要尽可能再多认真一点。现今意识到,自己逐渐把认真生活当作成为一个固有习惯。这实在是很好。因为之前也从来没思考过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或者说,其实自己原来所说的:抱着一杯茶,看一本书什么的,其实是一种活着的模式。但是生活,

——

生活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shēng huó,意思有1、生存;2、使活命;3、指恤养活人;4、指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5、指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的经验;6、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境况;7、指生长;8、指家产,生计;9、活儿、工作;10、指生活费用;11、指用品;器物;12、美事;美好的时光;13、笔的别称。出自《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 [1]
广义上指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日常生活行为、学习、工作、休闲、社交、娱乐等。
生活是比生存更高层面的一种状态。

——-
你看,生活的定义其实比自己之前想到的要复杂很多。自己之前只是在念叨念叨如何活着。
所以说,现在才开始努力扛起自己。连锻炼身体也是这样,觉得最起码的一点是,自己要能扛起自己一个人的重量。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添加。

回想起来,从9月份减肥至今,十月中旬开始回归复习lsat至今,自己走了一圈又一圈。但是,最终还是很确幸地意识到自己走在期望的路上。心态有些回归至中学时候,一心想着:不管什么情况,只要能考上600分,应该就能上得了本一,能有大学上。虽然心里默默是想考南大。但是当时自己连南大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也从没去过。至于后来,去了大学,颠簸之后,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是定了目标,说自己要出国。于是咬着牙,跌跌撞撞,居然也把自己整出国了。然后又是一圈又一圈。却直到出国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其实压根儿不知道该如何生活。每天都是在“被迫完成作业”的情况下,自以为大步流星其实是因为被跑步机给强迫着的,向前走去。然后才意识到自己大约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自己擅长什么,自己又荒废了什么,自己尚能有什么样的能力。

这期间又有很多各种自己慢慢解决或是努力的事情。回头看看,也的确是有成效的。11月1日的今天,冬天慢慢来临,我想让自己有更多的动力?更多的压力?不对不对,应该是,有更沉稳的定力才是。

扎根吧,扎根吧,扎根吧

genetic code 5vs14 & 其它

忽然意识到文章的局限性以及自己视野的狭隘之处。
于是集中到了genetic code 14上。
才发现之前纠结的点,其实意义不大。如果说对annotation的注释真的那么在意,则该直接重新去测一下数据,然后把新数据加进去分析。

此外,发现自己还是技术膜拜型的思维方式。但是,好歹先让我把手头几篇文章发掉吧。然后还是需要去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

荣格离世前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作为老师要学习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那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孙仲旭先生的最后译文作者,倒是翻出来了。3块钱的kindle电子书,50年代的纽约客杂志,70年过去,两代人,留下的印记还是如同昨天发生的身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