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书

许久没有在这里敲字了。上一次还是在图书馆里絮絮叨叨写自己的学习自省。今天是感恩节。原本是要泡在办公室里刷题—-当然,一会儿就要去了。一大早起床,想着其实也是一个假期,可以来星巴克坐一会儿。书还剩最后6个章节,大约是全书的1/4,读到后来便发现刹不住车。直到最后一页。

然后顿了顿神,又把最后一章节重新读了一遍。
一本好书的写照如是展开。
————–
写到上面,自己很严肃地停下敲字,端着手严肃地想了好一会儿。感觉草草地写点感想,怕是会显得对这本书的不尊重。原著用芬兰语写作(The Summer Book is a book written by Finnish author Tove Jansson in 1972)而译作是从瑞典语翻译的,但英文读着觉得译者很用心。我不懂瑞典语,更不懂芬兰语,但看词根词缀,或许文化内核和英文会有些相似之处。英文译本的用词用句,语气拿捏,让我一个外乡人可以很有代入感。相较之下,中文的译本,在草草翻看之后感觉似乎有很认真翻译,但是终究不够传神。一些在我看来很重点的语句,其实都沉在了洼地里。

中文译本的一个误会或许是:把这本书定义为了童书。而事实上,这是一本成人向的小说。而阅读本身应该是一个成长兼包含的关系:孩童能读的内容有限,而长大之后的阅读应该包括所有,呈累加趋势,而不需要刻意将所谓的童书划出自己的阅读区间。

又或者,其实真正读书的人,其实懂得这个包罗万象的道理。

—————
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小说的曼妙。“可我读的都是些小说而已。”不要用这样的语气来说,仿佛小说低了一等似的。并不是所有小说都很好。好的小说,其实比起论述性语言要来得更加有渗透力。因为前者要做到一定的超脱,而后者要求自身的脚踏实地。但人终究要向前走,渗透力可以是一个促动。

但是也不得不说,小说其实是对读者极其挑剔的一类作品。小说对读者的这种挑剔程度不亚于论述性的哲思文字。后者好比面色凝重的老学究,厚厚的眼睛和深色的袍子,古板又不时尚,让许多人敬而远之;而前者则是终日笑眯眯的酿造师,或许有人来一饱口舌之欲,再附上个人的偏好,笼统地给出“味道好”“味道不咋地”的评价,而其中的手法,或是包含的材料,则需要真正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到。

——

大约说这么些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