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December 23, 2018

豆瓣酱的吃法

坐在咖啡馆小半个上午,简单看了几道题,又简单地捋捋事情。感觉自己的状态在一点点回归。这或许就是成长的感觉,可以越发对自己及自己的生活有所控制。屋子外面又开始下起了雨。心想着要离开,旁边一个北非模样的小哥主动过来搭讪聊天,说是对物流业感兴趣打算来看看Clemson的一些program。内心略略疑惑,但是波澜不惊的应和着陪聊了几句。发现对方连GRE都不知道是什么,于是简单介绍了一下考试,鼓励了一下他,便Good Luck了。

走之前,还想再说一说豆瓣,是这些日子一直想说的。

我相信,无论是阿北又或是任何一个社交网络的创建者,都会在建立网站后,惊叹于群体社会汹涌的意识流的难以把握。我的豆瓣上关注了300多人,活跃的人估摸着不到1/3左右。我在关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各种倾向性的人都留意了一下,但明显没有任何的统计基础。但是,无论什么样的人,多少都会涉及一点。但我相信自己接触的人群,多少都还是存在一定精神理想或是渴望的。而我也意识到,豆瓣上早已填充满了打着精神需求旗号的人,将精神物欲化,用来恶补自己现实生活里自作的空虚和挫败。但,这或许就是群体的现况,也就是人类文明目前发展的阶段。未来的路还有很长。

这是一个知识信息飞涨的时代,无论良莠。如果说惊涛骇浪给每一扁泊舟带来了跌宕起伏,我们每个人都试图在这片大洋里找到自己的平衡。智慧是我们的锚,船儿是我们的心,船上掌舵的人就是我们的思绪吧。如果自己的锚不够沉稳,船儿不够大,船长又缺乏弄潮的经验,那么晕船的时候吐啊吐啊的,就也是理所当然难以避免的了。

看到豆瓣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丧的场所”,个人倒觉得没什么有趣的。许多人之所以觉得“丧”,或许是刚刚接触到智慧的甘苦,开始思考了一丝社会认知和自我意识,新近端倪着自己不甘平庸的梦想又无法接受生而平凡的真实,各种不适由此而产生的晕船效应吧。有一类“丧”,我倒是觉得很可爱,即:接受生活里各种无奈的现实,直面现实里各种残酷无情的遭遇,渡劫遭遇时所流着泪,却脚下始终或快或慢地向前迈着,努力试图趟过这一淌浑水。或是自嘲,或是絮叨,或是愤懑,又或是求助。这比起那些原地打转,在地上耍赖打滚骂爹骂娘的“丧”,是完全不同的。

我在思考一个点:许多人选择在一个并非绝对封闭的社交网络里吐露一部分的真实,到底是出于怎样的初衷。严格说起来豆瓣,并非是一个很好的树洞。而即使是树洞,也是期待着某一天长出被做成笛子的枝条,告诉大家国王的驴耳朵。所以说,愿意倾吐什么的人们,其实是期望被倾听的。倒出来的东西,还是希望有人愿意去认真对待的。人儿们就是很可爱的样子,很矛盾:一方面害怕被认识,一方面又渴望去被认识。但是,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人们都期望去“被认识”,但有多少人是去主动去做“认识”这件事的呢?“去认识”,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付出更多能量的事情。或许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封闭,而避免去认知更多外界,是因为辛苦吧。但是,或许这种辛苦恰恰意味着值得去做?无论是去认识他人,又或是实质为了认识自己?

文学艺术以及科技创造,之所为成为精神追求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或许是因为这些内容承载着人类的思考和情绪,即一种精神追求的具现。去欣赏评价批判一个作品,其实是在和作品背后的人儿们进行交流。以文化作为载体的网站,豆瓣成为“精神角落”是名至实归的。(说起来,知乎或许更偏向科普?但是没有浸入很深,不大好说什么。)一个基于用户而发展内容的网站,在使用方式上,也的确不该有所谓的“how to use douban”一说。这一点,在豆瓣自己的说明中也很好的用“鼓励”一词来体现他们的自我认知。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我很希望豆瓣去在未来努力维持下去的品质,即,能意识到他们的一切数据都是在用户的活跃下才有了生命,或是说:一个非输出型的信息平台(如NewYorkTimes或WSJ这类媒体)而是输入型的信息平台,有着更强的用户交互作用的媒体平台,豆瓣可以实现介于出版媒体与社交媒体之间的功能。豆瓣在过去这些年里,也的确在努力着。比如曾经昙花一现的阿尔法城,又或者目前让人扼腕叹息却也能理解的fm版权限制。

我记得在许多社科类研究分析中屡屡提到:人们总是选择看见自己想要看见的内容。这在科研中是存在的,也是努力寻求客观分析的人们所极力避免的。而在舆论或是传媒中,这种狭隘性也是存在的。这可能会和人们试图在更熟悉的环境里寻找舒适感,或是对陌生环境的排斥,或是对作出成长或改变而本能的抗拒,又可能是无意识或事实上主动地寻求自己内心的映射面。心中有佛,见人如佛。或许很多人对这样的话嗤之以鼻,但主观能动性其实是在决定我们在这汪大洋里到底去向何处。但,若有佛存在,即也有魔的存在。而孰是孰非,什么是佛,什么又是魔,凡夫俗子,又何德何能去做定夺?无论心有多大,锚能有多沉,好在大海终究不是24/7的惊涛骇浪,这颗星球上也一直都有着陆地在等着你靠岸。生而为人,大多终有着回归土地(或回归大海)的选择。

我究竟是在想说什么?豆瓣酱终究不能作为主食。每个人各自的生活才是主食,豆瓣酱只是佐料。你如果有幸努力做出了烤鸭,那么很棒。米饭拌着酱吃也很不错。如果你选择让生活成为焦糊漆黑的黑暗料理,那么豆瓣酱压根儿不会成为哆啦A梦的万能下饭菜。它原有的咸鲜或甜津津,只会因为黑暗料理而显得更加生涩。在此,我给予属于我的豆瓣吃法:认真努力珍惜自己的生活,品尝着这个时代/这个世代所带给我的精神大餐。而大家各位的广播以及各位大家的广播,就是这每日餐点茶余之间的桌聊。我乐于享受这一切,乐于认真思考所看到的听到的各种信息,并且将所获得东西付诸现世中自己的成长,付诸于现世中的生活。我之于我,并不分线上线下。

那么,阿北的理想,与现今的豆瓣用户们相映照,又是怎样的呢?

“你经常对着书店里的绵绵不绝的封面发呆吗?或者头晕脑涨地从音像店的琳琅满目中逃出?宽带下载和网上购物降临之后,即使在最小的城镇,你的选择也在每天成百上千地增加。这其中一定有你会喜爱的东西,但十有八九它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和你擦肩而过。媒体让老少咸宜的大片无处不在,对只适合一群人的东西却显得力不从心。而且,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管电视的娱乐编辑和报纸的书评作家多么公正和勤勉,他们的帮助都不可能对所有人同样有效。

  豆瓣的发起者发现,对多数人做选择最有效的帮助其实来自亲友和同事。随意的一两句推荐,不但传递了他们自己真实的感受,也包含了对你口味的判断和随之而行的筛选。他们不会向单身汉推荐育儿大全,也不会给老妈带回赤裸特工。遗憾的是,你我所有的亲友加起来,听过看过的仍然有限。而且,口味最类似的人却往往是陌路。

  如果能不一一结交,却知道成千上万人的口味,能从中间迅速找到最臭味相投的,口口相传的魔力一定能放大百倍,对其中每一个人都多少会有帮助。豆瓣随着这一个愿望产生。豆瓣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人群,力图包纳百味。无论高矮胖瘦,白雪巴人,豆瓣帮助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

我欣喜地看到,十年之后的今天,自己和阿北的初衷依旧保持着一致。也无比地希望,豆瓣可以延续着阿北的初衷,继续努力成长,成为每个人各自探得金蛋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