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hahahaha~~~
Banksy最近的一幅小女孩和红心的画,再一次让拍卖行乌龙了一把。也其实正因此,让艺术商业化的自相矛盾点再一次被带到了大众的视野里。事发当天就看到了新闻,觉得很赞。时隔今日,又看到有人分享相应的照片。也好久没写字儿了。
这里有两个点非常值得去深究:
1)艺术本身作为主观表达,如果真正能够懂得其内涵,能够通过作品实现和作者的交流,那么交谈者其实无需要用“金钱”又或是“社会化定义财富”,来获得所有权。这也是艺术内涵中,保持着人性自由面的一点。从这个角度来看,真正出世的艺术家,或是对艺术领悟到达一定阶段时,应当摒弃那种对美好艺术强烈占有的爱。虽然说也是一种爱。而或许创作者更多的是想希望这样的艺术可以获得更多的交流,更多的推广,以此来试图冲破人性主观的孤独。如此说来,其实一些简洁明了的商业艺术,说不定反而更多地实现了这一目标?也不尽然。毕竟,比例上来看,理解者属于少数。而具备理解能力的人,未必也都赞同。孤独感未必会减弱。但是获得更多交流,倒在信息化社会里更易实现了。但这属于信息化社会的副产物,并没有对艺术本身的人性价值做更多地改变。
2)如果考虑到生命的短暂,跨时间维度延续性,那么如何保存和珍视人类尺度上的成就,则就是另外一种考虑了。博物馆是个不错的社会产物。而收藏家们,也算是一种人类社会文明的副产物。而倘若摒弃金钱本身的符号意义,利用社会价值来进一步提高对人类文明产物的保护和延续,那实在是一种伟大的贡献。如此看来,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收藏家,存在这样的收藏行为,才使得Banksy的艺术有了时代价值。一方面让这种讽刺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也其实成就了这种讽刺艺术的一部分艺术价值。这样来说,收藏艺术本身,或许也可以升华成艺术行为。
当然,这一切取决于实现者或参与者的主观心理成就。如果是一群趋之若鹜的投机分子试图来通过收藏进行货币财富保值,又或是一些个伪艺术家用来哗众取宠牟取社会关注度,那么实在就难登大雅之堂了。对于那些,就不予讨论啦。low逼行为,是否有着一颗真诚的心,在时间稍微地那么一熬一锤炼下,其实就太容易看出来了。
另一方面,这个周末过得实在是太棒了。淡淡的,但是一切都顺顺的。想到很久之前,放过一张照片,白发苍苍的老人家和一个小伙儿坐在秋日的咖啡馆门外,聊着什么。今晨从同样的位置走出来时,刚好给几个过往认识的教授们发完信件。忽然想起自己曾经对那样的生活瞬间的期望,陡然意识到自己身处其中。
能意识到自己的幸福状态的幸福,是一种确凿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