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s: March 31, 2016

其实一切尚可

昨晚无论多梦也好还是睡前灌了太多水以至于半夜醒来跑了两次厕所,总的来说,早上醒来嗓子不疼了。
然后和开说完话,来到学校。下午不犯困。零零星星地做了些事儿。鼻子有点儿堵,但是不用力擤鼻涕,鼻黏膜的伤口也不至于再破。总的来说,其实慢慢就又觉得好了些。梳理一下工作,忽然不知怎么,情绪就又从前两天的低落慢慢恢复,变得又很有些自信了?会有那么一点点点不知道这样的情绪是否又是有些许自以为是了?

其实,一切都尚好,生活,工作,学习,自己的计划,等等。一切都还是在慢慢往前推动的。

也可能是和GaTech的活动,在几番周折之后,似乎又有了些许转机,以至于我不需要连续说空话食言。这或许也给我紧绷的神经带来了一丝许的宽慰。

这么想起来,其实每天压在脑子上的繁琐的事情确实太多了。一面花着钱,一面又要敦促自己节省节约节俭。一面学术做事儿眼前的时间精力已经很有限了,一面又要注意拨出时间来扩充知识面锻炼身体培养新技能或是弹琴等等。其实不光是开对我说的,身边其它小伙伴也都三番五次和我说,我身上的事情太多太繁杂了,所以其实我是很累的。

我也很希望自己确实是因为事情太多太繁杂所以太累了因此实际做事的效率才显得有些低下,但是每次想到这里我都会心中冷冷地责问自己是不是对自己没有极好规划自己的生活同时没有对自己严格要求而试图在给自己寻找一丝借口。我有些看不清自己,所以只好一遍一遍地告诉自己直接去做事直接去做事。但似乎也正得益于自己反复敦促自己注意行动,所以其实自己慢慢地是可以学会真正地投入做事。比如今天在努力让自己切入思考的模式时,就可以真的去在脑子里模拟出一张大图来把目前的实验问题罗列出来。整整一年了。从提出这个问题,立出这个靶子,到现在已经整整一年了。并没有让问题有实质性的进展。去年1月提出测序,随后提出需要扩增MTGenome的产量,再发掘到这个试剂盒,再后来设计引物。完了之后碰上了学生会和学生事故,再往后是中国文化讲座,再后来是长时间失眠,回国一个月,回来一大堆学生工作,然后几次活动,开会,其它工作等等。再到捷克。到今天。

其实很大程度上,工作的停滞不前,是因为畏惧失败。毕竟科研不同于其它,不同于和人打交道。没有了,就是没有了,赤裸裸地失败。虽然很多至理名言鸡汤段子都在描述着如何如何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等等等,但是现实中真正的失败的确是具有很大摧毁力的。我忽然意识到其实每个人都不喜欢自己的投入和付出都付诸东流,但那就是现实。我忽然想起自己之前总埋怨生物科学里的不确定性实在是太强,可控制性实在是太弱。我发现我可能有些倾向于喜欢数理以及计算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可控性,他们的精确度。因为是从最微小最简单的东西一点点构架起来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能控制的东西太弱太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似可以掌控,但却是极易失败的。但是,这样的失败又不会像科研这样可以一下得到结果。往往是过了很久才能得到比较确定的答案。而人本身又是愚昧的,会欺骗,会欺骗自己。所以,往往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败。或是潜意识里逃避对失败这个现实,事实的逃避。

从心底真正剖析,认知自己的失败,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情。所以随后还能把一切捡起来,再重新来过,的确就是更加不易的了。
写到这里,忽然能感觉到内心充盈着的动力和一定的自信是来自哪儿的了。这又是一件好事,可以逐渐清晰地看到自己自信的原因了。因为你要知道,毫无缘由的自信其实是很可怕的。

我似乎还有很多话很多内容想要去说。但是我忽然发现自己的辞藻单调。更多的思想其实无法抽离自己本身的主观。什么叫“可怕的”?这样的描述来分析一个思维状态或心理状态,实在是太过于愚昧和浅薄了。回头想一想,其实并没有把哲学系统梳理过。虽然手边有些书,也曾经断断续续地读苏菲的世界,却从没有仔细地读下来。这么看来,真的是依旧浅薄得很。好在自己还能意识到这样的浅薄,所以更需要凝神静气踏实一些,再踏实一些吧。

思维有一些断线,所以打算暂且收尾。本来可能会再讨论一下Gabriel家在德国的农庄等等信息,其实有一些这方面的思考,包括对国家之间的差异的思考。同时对Gabriel选择目前的专业,以及促使他来美国读博的念头等等。这里就不收尾了先,做一下记叙:
Gabriel是德国人,家住德国的西南部似乎,哥哥在柏林做IT类的商务,父亲有一家农场,主要种植黄瓜。而他则帮他父亲打点农场生意一段时间,然后慢慢地切入其中的植物病害处理,随后在硕士之后经推荐来到了美国这里继续读博士研究相关课题。他的读书原动力非常明确,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现在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从早先的分门别类的专业,到现在更倾向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到现在所谓的创新创业(美国也是在各种宣传创新创业等),其实是在把所谓的专才再进一步糅合,希望可以打造更多的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无论是新加坡还是上海或是MIT等,包括Clemson,都在做这样的工作。但是实际的操作其实并不容易,因为所谓的创新工作,其实依旧建立在坚实的各个细分学科理论基础上。如果说目前可以做这样的工作,那么也就都是建立在整个科学文化体系上?(文科类学科如何进行这样的构架和思考?)基础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
忽然思路有些跟不上,应该是因为自己在基础学科的认知度上太肤浅,因此在试图往下挖的时候,工具挖断了。
此外,我们还讨论到了中国工人和德国工人的劳动力价格情况。明显中国工人的劳动力价格仍然偏低,但也说明未来会进一步升高。而德国劳动力,比如G他们家农场,可以从尼日利亚(还是罗马尼亚忘记了)那里进口劳动力,每年农忙季节的时候,借由其母亲那里的关系可以雇佣到一批农民工,来处理收获等。而这时候,又想到了农业未来发展。(但是说到这里,其实我对田地生产的具体了解甚微。更多的只是道听途说。只曾经一次看过美国棉田的机器收割技术。农业的发展依然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这么想来,其实税收的一大部分用于农业发展是很合理的。忽然觉得其实未来依旧有很多potential的机会。而我似乎总把目光过分关注到了“消费”市场。但是金融流通并非只有消费市场,普通百姓涉及不到的金融流通依旧是很重要的,而且基数其实会更大,虽然密集度会相对小一些。)

可以稍微打住了。又要梳理生活,不过屋子里还是很清爽的。新一批次的棉花大豆也种了下去,数不清的工作还堆积在那里。数目太大。但是,也就愚公移山一盆一盆地挪土吧。生活,也依旧不能缺少各种色彩。

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