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uncategorized

2017.7.9

刷题刷到了历史最低点。居然也没有什么绝望或是焦灼的心情,只是淡淡地对自己表示:要仔细把错题刷完啊这次。这怕是这些日子磨心境磨出来的结果,算是一件好事。
然后打算写两个东西。一个是关于电影的。一个是关于写评论文的。
应该还要再记录一下昨天和行思聊的一些学术问题,做一个记录。
最后,再写一下和家人的联络频率以及由此延伸的一些想法。
写完之后,就去买些吃的,然后去温室给植物浇水,去查看一下程序跑的情况,去图书馆blind review,去游泳,回去收拾屋子什么的。

————–
这周上映蜘蛛侠。在周五晚上,展瑞来约看电影。因为和蕾蕾在狼人杀局,于是阿乾和他先去了。烂番茄的评分很高。而钢铁侠之类的这种漫威电影我通常都毫不吝惜地给到3-4颗星。周六早上约了行思聊天,下午在办公室折腾Abyss,结果安装了半天都没有成功,索性跑了一个mira。但是半天无功让自己觉得很不痛快。而当天还有些学习任务。于是纠结了半天,要不要去把新版蜘蛛侠刷了。结果开车到了岔路口的时候,忽然觉得,现在的心境看完电影,怕是会更空虚吧。于是一个右拐弯回去跑步去了。

看完电影之后的空虚感,经历了有不少次。而爆米花电影带来的这种感觉,会相对比较高频。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

1)优质电影让观众的投入(代入感),与电影完结时注意力观众被迫回到现实时的心理落差。
说起来,人类自很久以前开始,就在讲故事。讲故事,是一种精神,记忆的传承,同时其中包含着想象,也是一种对自己局限的突破渴望。而讲故事的方式,则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了许多革新。原本简单的语言表达,于是有了音乐剧,话剧,书本记录,音像记录等等。而原本由一个人可以完成的“讲故事”过程,则越来越复杂,需要由许多人一起完成。所以,这里讲的“看电影”这样一个行为,在此简化为“听故事”。这是一个客观的行为,是一个讲述者与倾听者之间构建的联系,一种社会环境下的,可以由第三方描述的存在。

而“空虚感”,是一个主观感受。不同的人看同一部电影//或是说,不同的人听同一个故事,从同等的叙述中获得及消化的信息量是不对等的。这取决于倾听者先前的经历/阅历,也可以认为是早先构架的解析数据库,来解读听到的故事。
那么,这种空虚感的形成分析,原本是针对

我个人的分析。但是,如果这样的感受可以投射到一个群体中,能够代表市场上或是一整个人群的感受,分析的意义就可以有社会性。

这种路径是一定程度上可实现的:1)首先讲社会人群进行分类(解读能力/解读角度/解读程度)设计合适的问卷,在不同人群中获得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2)统一“空虚感”的定义。不同人群对空虚感的定义或有区别,用更宽泛的概念和直观感觉来梳理“听故事”的人对空虚感的定义。3)就各个人群的空虚感来源和原因进行整理统一。然后看是否可以找到共性。(是否有过于形而上的分析?但是对情感的分析,纯粹定量并不是最合适的方式)。当然,个性导致的空虚感也是不可忽略的。
这样的讨论,则需要从“人类的空虚感”==(不满足感?)来讨论。但这样讨论就太宽泛了。觉得,这都可以成为社会学或是人文类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妥妥的可以是一个社科博士毕业论文。(说不定有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spiritually empty watching movie”Google搜索结果有不少。但似乎有些在肯定电影的“使人机器化”(?)没有细究,估计是关键词设定有问题吧。
这么展开来说,似乎会变得无边无际。先收住。
——-
所以,这里的博客的话,集中讨论自己的感受吗?但是,很明显,我是希望能在这里讨论一些超出自己本体内的思考。但是考虑到,自己还在这里列了一个诸如list的东西。
也是需要有机会再整理一下。而且,说起来,还没有试过用一整天的时间来集中写东西。无论中文还是英文的。我觉得可以考虑找个时间试试看,感觉估计会很不一样。
——–
那么,就这个话题来说,框架是很容易被列出来的:
–分析特定类别电影内在属性:分析电影能够符合观众的期待的点,以及分析电影能够达到超预期的点。–> 这些“点”的描述,是如何契合观众的心理需求的?<–而观众是因为什么原因有这样的心理需求的?(分析这种心理需求,再从生物性与社会性两个层面来综合分析)
构建了上述的correlation之后,再进一步讨论需求的满足与否。就可以由此剥离出“观看了这类电影会产生落差感”的原因。
——–
2)讨论完广义上的“看某类电影产生”,再归到自己身上来分析看待。首先,肯定自己的普通性,自己在majority上是可以适用于广义上的结论的。同时,再以个案讨论自己针对这种潜在的risk,采取了怎样的决策。
3)最后,讨论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让自己去看这类电影的时候,可以降低可能产生的空虚感。

 


那么,刚看到有人写了一篇由即将上映的《敦刻尔克》引发的对诺兰的导演风格的肯定与否的综合讨论。但是,这里想要说的不是诺兰也不是敦刻尔克。引起我注意的是作者的行文风格。十分学术化地分析了“捧诺”和“倒诺”两类人的观点,指出诺兰的创造有创新与保守的两个层面。最后给出了一个相对兼容的观点。很明显,作者对自己的行文是属于满意的。而从我这样的读者角度来看,这篇议论文也算是一篇很规范的分析完稿。也并不想就电影艺术的价值本身的定义做更多的讨论。
我主要是想表达,这样的行文方式自己可以更多留意。并不能算是自己喜欢的风格,但是该是自己不去拒绝的东西。这样自己或许可以有类似的锻炼机会。


记录一下和行思聊天的内容
最初是因为15年做活动的时候见过一次,然后有些印象,觉得似乎是个值得打交道的人。但一直没机会认识一下。然后这周忽然想,为何不直接约着出来聊天认识一下。于是,就约了一下。他很友善的应邀,花了四个小时,互相梳理了一下经历,然后就着话题随机延展。做网络安全这方面的他,对比特币有比较仔细的研究。于是给我讲了比特币是如何实现优质价值的交易过程。在我看来,原本很抽象的数字信息内容,他用了很大的力气刚好达到了我垫着脚能够着的理解程度。对比特币之所以能在目前的情况下得到认可和推广,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也进一步窥视到,经济学的一些根基。对货币的理解也因此更理性了一些)
此外,还提到了黑色网络的概念,第一次意识到网络世界上的信息庞大早已超出了我的想象。也知道自己的电脑可能被埋着了各种各样的病毒。怎么说呢,并不奇怪。想到人类体内也是有大量微生物的。而幸好有自身免疫的平衡和抑制。
然后,在讨论比特币的时候,我们一起追根溯源,意识到我们讨论的范围:
现世内的货币/物质 <——比特币 <——比特币之所以能够成为货币的原因/交易的原理/唯一性/监管行为/自定规则 <——– 比特币和其它电子货币的竞争是怎样的历史 <——-产生这种交易算法的初衷 <——-是谁以什么样的契机第一次把比特币和现世物质挂上钩的
—–
忽然想到自己当初学微积分的时候,一直在试图理解那些公式是什么意思。但可惜的是没有很集中地去理解它。很滞后。很多人学习可能是先把用法和规则练熟,再进一步去思考。而自己似乎是先得要思考明白是怎么回事儿,才去练习。如何平衡思与学这个概念,自己以前也讨论过。不知道和自己的天性有没有什么联系。
—–
——————-
想到家里,有些日子没和家里通话了。其实开始心里有些小不开心,是因为总觉得自己一直在很主动地付出自己的注意力,别人家的父母都主动和孩子联系,而我这里总得自己去主动联系。从大学以来就这样。
但是微微想到这些之后,自己就把自己这样的想法给掐灭了。一来,想到的是其实父母会因为自己出远门而流眼泪或是产生情绪,说明其实是在意的。二来,其实自己很久以前就总结出来他们不善于感情表达,也是时代环境使然。三来,其实自己主动去联系哪怕多付出一些精神上的关注,也并不因此缺少了什么,所以更谈不上牺牲。再者,如果未来自己遇到了很好的感情和爱,回头看自己不去主动付出的想法和矫情,会觉得很可笑的。所以,更多地去联系家人才是正解。

7.7

早晨6点多起床,可惜不是自然醒,而是居然左腿抽筋。近两个月来,似乎是第二次或是第三次。多半是游泳的缘故。上一次怕是第一次突破了连续游泳一千米大关。而昨天,自己终于实现30分钟内游完一千米。实际用时28分钟左右。到岸的时候喘着粗气,心中欣慰得整个人都想溶化掉。
中国人的智慧啊,果然和西方人不是一个级别的。我以为,虽说是应试教育,但是让人读了那么多书,逼人做了那么多习题,逻辑思维和人性触觉都会在校内或是社会里得到锻炼。自媒体发展迅猛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昨晚听了白老师和花的fm,而其实知道荔枝fm也是上次有人采访张佳玮的时候才知道。说话可以是一个非常直观的艺术。肚子里有多少货色,其实言谈举止之间,三两句话,当说不当说,多少就可以让人端倪几分了。说话也是有力的情绪表达。音色音调词汇运用或是逻辑的顺畅度,都能表现出说话人此时此刻的心境。即使是想要伪装,或是恭维客套,但如果对话人有清晰的逻辑脉络,同时胸怀若谷,那么你调过的音,在峰峦叠嶂的心谷里散荡那么一会儿,其实便可以如淘沙或是层析般,真真假假就能隐约显现。
而这些都还是声音这个最浅维度上的。如果再加上人的表情,眼眶的宽盈或是收敛,面颊的抽动,嘴角的涟漪,乃至整个身体的动作,传递出思考的磁力,你就又可以入木三分地去品嚼这个人所说的话。

此外,昨天白老师和花老师的fm里面,那样的怼来怼去和哈哈哈的大笑声,让人觉得真心美好。于是迫不及待地催促着:赶紧去生孩子呀。花老师一脸漠视:干嘛和老妈子似的催生?现在想来,自己或是想说,这么漂亮的爱,要赶紧具现化,让更多的人簇拥着这样的爱。世界因为你们而更加的美好啊。

今天在图书馆的时候,想着说,再试试看给自己布置作业,然后努力锻炼“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结果晚上室友们聚餐,之后居然挽起袖子把水池里的管道疏通器给拆卸换了一个新的,顺道还把洗碗机给搞了一下。
十点多做在桌前,想着活儿还没干完。还有大约一个多小时的题没刷。于是悻悻打开书本。最后连折腾带打瞌睡,心里又是不踏实。于是仍然没做完。
可即使这样,还得再试着原谅自己。明天开始接着努力。。。
无奈的很。但是,也不是一下子就能那么理想地实现的吧。毕竟,我原本就是各种慢一拍子的家伙。

此外,这两天忽然有点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把这个地址告诉了新认识的朋友。但是忽然一下,会开始在想自己写东西的时候,真实度还能保持多少。是否会因为有潜在的读者,而在写东西的时候拟出一个近似的理想型?
其实原本在这里写字,毕竟网络这个东西,再私人化定制化,也是一个非常社会化公开化的平台。你放上网络的东西,就不再属于你个人了。因此,由于我有这样的思维前提,我在这里写东西,大约也就只能写出自己的三两分吧。或是,更多一些。这怕是和摄影一样,都是片面的。但即使是这样的片面,也应该有真实的组份吧。这也想到之前又回归到对摄影的肯定。
已经困倦了。即时想要埋怨自己,也只能好好睡一觉,明早早点起来,继续学习了。

说起来,这个博客还真是充满了简单的正能量的东西。不过,人性基本的欲望,有太多人去描述了吧。我觉得,倘若真有荷尔蒙的东西,不如付诸于艺术,无论是音乐还是绘画,或是体育。想到豆瓣里观察到的一些孩子们,虽然通常都是漠视地看着,或是看热闹地看着,或是看段子地看着,但是心里会一丝丝对他们表示一些可惜。

对了,本来还想说一说简里里那一套东西最近被人戳以及她自己辟谣的事情。无奈脑子已经太累了。作罢。

明天继续加油啊。。。这每一天过得,真是。。。哎。。。

在王锦的答辩上
意识到,人脑是一个非常强大的cpu。计算机等等,都是辅助大脑整理信息的工具。
同时,也是有memory的,还有硬盘区域等等。

借助技术来升级自己的计算机什么的。

新的记录

许久不写东西。坐在星巴克里看文章,忽然脑子里跟着音乐的节拍和鼓点跳了起来。脑子里居然浮现出一个自己的小人儿,很夸张的跳着摇啊摇拉大磨摆啊摆。非常有电影效果。

自己微微愕然,但是居然也觉得很有意思。转念想到:自己这么些年,西化了很多。但是骨子里的认知又非常的社会主义。对汉华的情愫又有增未减。所以在我这样的人身上,调和度应该还是挺高的。

于是,这些日子的博客断断停停,不知道要写些什么样的东西。之前又顾前虑后,想直抒胸臆,又因此而担心自己写成顾左右而言他。西化的一个点,是把人性最直接的欲望展现出来。饿了就吃,渴了就喝。这样的简单直接,在这种物质相对极大丰富的社会,仿佛就是真理。而在我们文化中的平衡,调和,在这里反而成了禁欲主义。又然而,如果只是停留在西化的层面,那么脑子里困扰自己的浮念,大多还是和最直接的欲望对等挂钩的。然而文字,文学,书面的东西,如果那么浅薄,自然只会千篇一律地呻吟,而无法深究或是挖掘自己的思想与认知。所以,如果说文字的描述的是,在厘清物质欲望后留存的,最深处的欲望,那么意义和价值自然就会很不一样。

生活可能会因此爬上一个新台阶,丰富度也会因此稳定在新的高度上,而不至于长期以来的波动。

期望自己是处于一个新提高了的心境。

排计划

6月25日起草计划
6.25-7.9 15days (42,52)
7月10日
14days 6.25-7.25 30days 7.10-7.25 15days
7月25日

7月31日 7.26-8.17 23days
8月2号–8月6号

8月7号-8月12日-8月17日

8月18日-9月15日 8.18-9.15 29days 62-81 15套
9月16日

9月下旬-10月下旬qualify
10月下旬开始做申请
11月内完成申请
12月份开始写文章
要三个月左右
2月28日完成毕业论文,3-4篇文章
4月初答辩
5月10日毕业典礼

工作模式

很多人会说工作过的人和没工作过的人的差距。但是差距这个词并不精准,它仿佛要描述工作会将人拔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而同时若隐若现地认为没有工作经验的人会因此面对着一堵玻璃墙。
其实并不完全。诚然,这其中是包括了经验积累。但是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是以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获取经验的案例,又是在获取经验的之后获得了怎样的成果?当想到这些,你就会发现这些事情不可以一概而论。

以上是自己很久之前的一些认知和想法,尤其是当朋友们欲言又止地表示“你还没工作,等你工作了就知道了。现在和你说也不懂”的时候,我在心里默默地叹然的内容。但是,如果辩证的看,同时去其糟粕,工作模式或许是可以借助持之以恒的量变引发出质变的。我现在也很认同:这其中的质变,是可以随着施动者的态度而相应产生的。

引出这番话的前因,是在豆瓣上读到了“如果我们俄能够像一般人对待自己的工作那样对待阅读和写作,那么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写作的心理障碍,也就不言而喻了”。之前也读到过村上关于他自己写作习惯的内容,大约是每早天未亮便醒来,然后吃一只牛角包或是什么,喝杯茶,便开始写作。写满十页。无论如何都要写满这么多。而写到这里之后,再怎样想写,也要收住。再然后,便是跑步。下午则开始做翻译。此外,日本的养身文化里,(当然也不排除是目前工业社会运作需要而做的一种僵尸化宣传,但是总归还是要往明亮处看才有机会找到太阳),也有说过找到一份工作来不仅仅是挣钱糊口,且更重要的是滋养生活和找到自己生命的归宿。

算起来,这些事情,可以称为功课吧。算是一种修行吗,也算是一种工作吧。至于用什么样的心境来去做这样的事情,则应该是可以获得不一样的回应。

这些年来,我的工作模式都还是处在deadline的压迫之中。从本科时期准备出国末期,到在村子第一次毕业。再往后算上几次,乃至不久前刚刚完成的实验工作。工作这种东西,有时候该是会有截止日的压力。而这压力追根溯源来自于面对一个新的台阶时尚且不完备的实力。上述这些,算是一种工作模式。而相对而言,自己内心希冀的,则是如同前面村上等作家那样,通过点滴积累所得到的东西,以那样的状态来工作,来生活,来实现自己的存在,亦或许且有所自信的认为自己将会为质变作出贡献。

就目前的状态来看,在过往的积累中所产生的一部分心理成就的确可以让自己获得一定的自我认同与独处时的安全感。也因此可以清晰地向往着如同村上或是其他这类人群的另一个心理高度。如果把日常的学习和研究当作是营生必须的工作,而且又可以从生存压力之中滤出新的源动力,那么成年人也一样可以贯彻有力的专注。而获得到这个点时,该就和获得对待事物的宽容包纳之心一般:天然干净的水,很好,也特别滋养,但也说不准会发酵出些东西。倘若先天没有极好的条件去维系这份干净而将至变成高品质的矿泉水,那么,只要愿意努力和经受一段时间的煎熬,是可以变成纯度更好的纯净水。看起来虽然单调,但其实精度会更好。香醇的原浆酒无法入口,要微微勾兑的话,自然是用PCR grade的水来,才是再放心不过的啊。

幻想一则

想到造纸术。
一层一层刷纸浆。
一点点造厚。

每天纸浆会褪去一些。
每天坚持刷。
上面有很多破洞,可能是那个推刷的器材本身有些不平滑。可能是纸面部分很多石子儿,或是什么渣滓
总之,一开始刷,就会很多破洞
记忆破洞

然后就这样慢慢刷。

刷多了之后,首先,因为层层叠叠,破洞被填补添补。
然后再刷,慢慢变厚了。刷了很多层之后,虽然有很多破洞,但是每次都刷的时候,会有些纸浆流入洞里。破洞也会慢慢被填满。
慢慢,纸浆本就刷得非常厚了
这时候,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能纸浆本身就可以成为柱子了

可以承载上面压下来的一大片重量。
一压,纸浆稳妥的话,就能担当起来。那时候,不能叫纸浆了。应该是一种柱子。
那样也不能叫纸浆了。叫知识水。知识浆?
豆浆??
豆腐皮?

anyway。
每一个立起来的柱子,都是一个知识体系。柱子强弱和所构架的知识体系强弱有关。
社会大柱子,个人小柱子。
人类文化文明的承载。当前社会的承载。

怎么样能够把这个内容图像化?传递出对世界,社会,知识,学习等等的理解?

匆匆记录二三事

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补齐,先记录下来。

周五,小云来纽约。于是飞过去见面碰头。陪着吃了几顿饭,在纽约跑了几个地方。其中的一些聊天内容值得记录:比如对待债务问题,金融工具,资本主义,以及用历史的眼光和自然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东西。
对一个人的描绘,衍生出对一群人的描绘。

对四重奏的深度剖析。

对自己人生的态度。一些全新的自我剖析。同时也认可自己的部分成长。

稍微写点什么

刚收入一部新爪机,想要把申请了很久的一些副号用起来。从原来繁杂的社交圈里抽身出来一些。
果然脑袋放空的时候,就该阅读。
写东西果然不那么容易。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