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maxyuan

排计划

6月25日起草计划
6.25-7.9 15days (42,52)
7月10日
14days 6.25-7.25 30days 7.10-7.25 15days
7月25日

7月31日 7.26-8.17 23days
8月2号–8月6号

8月7号-8月12日-8月17日

8月18日-9月15日 8.18-9.15 29days 62-81 15套
9月16日

9月下旬-10月下旬qualify
10月下旬开始做申请
11月内完成申请
12月份开始写文章
要三个月左右
2月28日完成毕业论文,3-4篇文章
4月初答辩
5月10日毕业典礼

论说静心

浮躁起来的时候,除去生物本身的造性,主要还是因为一时忘记远方的目标了。稍微给自己清清脑袋,紧迫感就上来。果然脱离低级趣味是需要理想的。

工作模式

很多人会说工作过的人和没工作过的人的差距。但是差距这个词并不精准,它仿佛要描述工作会将人拔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而同时若隐若现地认为没有工作经验的人会因此面对着一堵玻璃墙。
其实并不完全。诚然,这其中是包括了经验积累。但是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是以什么样的姿态来面对获取经验的案例,又是在获取经验的之后获得了怎样的成果?当想到这些,你就会发现这些事情不可以一概而论。

以上是自己很久之前的一些认知和想法,尤其是当朋友们欲言又止地表示“你还没工作,等你工作了就知道了。现在和你说也不懂”的时候,我在心里默默地叹然的内容。但是,如果辩证的看,同时去其糟粕,工作模式或许是可以借助持之以恒的量变引发出质变的。我现在也很认同:这其中的质变,是可以随着施动者的态度而相应产生的。

引出这番话的前因,是在豆瓣上读到了“如果我们俄能够像一般人对待自己的工作那样对待阅读和写作,那么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写作的心理障碍,也就不言而喻了”。之前也读到过村上关于他自己写作习惯的内容,大约是每早天未亮便醒来,然后吃一只牛角包或是什么,喝杯茶,便开始写作。写满十页。无论如何都要写满这么多。而写到这里之后,再怎样想写,也要收住。再然后,便是跑步。下午则开始做翻译。此外,日本的养身文化里,(当然也不排除是目前工业社会运作需要而做的一种僵尸化宣传,但是总归还是要往明亮处看才有机会找到太阳),也有说过找到一份工作来不仅仅是挣钱糊口,且更重要的是滋养生活和找到自己生命的归宿。

算起来,这些事情,可以称为功课吧。算是一种修行吗,也算是一种工作吧。至于用什么样的心境来去做这样的事情,则应该是可以获得不一样的回应。

这些年来,我的工作模式都还是处在deadline的压迫之中。从本科时期准备出国末期,到在村子第一次毕业。再往后算上几次,乃至不久前刚刚完成的实验工作。工作这种东西,有时候该是会有截止日的压力。而这压力追根溯源来自于面对一个新的台阶时尚且不完备的实力。上述这些,算是一种工作模式。而相对而言,自己内心希冀的,则是如同前面村上等作家那样,通过点滴积累所得到的东西,以那样的状态来工作,来生活,来实现自己的存在,亦或许且有所自信的认为自己将会为质变作出贡献。

就目前的状态来看,在过往的积累中所产生的一部分心理成就的确可以让自己获得一定的自我认同与独处时的安全感。也因此可以清晰地向往着如同村上或是其他这类人群的另一个心理高度。如果把日常的学习和研究当作是营生必须的工作,而且又可以从生存压力之中滤出新的源动力,那么成年人也一样可以贯彻有力的专注。而获得到这个点时,该就和获得对待事物的宽容包纳之心一般:天然干净的水,很好,也特别滋养,但也说不准会发酵出些东西。倘若先天没有极好的条件去维系这份干净而将至变成高品质的矿泉水,那么,只要愿意努力和经受一段时间的煎熬,是可以变成纯度更好的纯净水。看起来虽然单调,但其实精度会更好。香醇的原浆酒无法入口,要微微勾兑的话,自然是用PCR grade的水来,才是再放心不过的啊。

围棋及其他随笔

还是容易懒惰下来。大约两个小时前,打算敲一点儿字。最后险些没能打开电脑。而事实上,大约5小时前,是想要晚上看些书的。
所以说,这和接到指令后线性完成工作的机器并不大一样。
柯洁这几天输了棋。有些许可惜。心里其实也是觉得如果赢了才会更舒心。觉得柯洁的表现很好,这里的很好倒也不是吹捧和赞誉。而是说,我认为柯洁很诚实地表现出人类这个生命体,乃至这个群体当前所处的情况。当然,这是一个身为其内的观察者所言。

简单看了一些棋谱。但是因为缺少专业知识,所以不愿意说三道四。想要阐述的观点大约如下:
1)经验+原创 vs 经验+计算
一个职业棋手,应该需要阅读大量信息,从中总结部分规律,吸取精华,消化,转化为创新的原动力。但是如果细化到神经系统以及大脑的分析原理,则也是一个构架在线性基础上的认知进步。而计算机的线性经验和计算,通过它所描述的,自己与自己对弈这一个行为,则是构架在绝对的计算前提之下。围棋虽然是包罗万象,但是,“万象”是种是相对的一个局限。时空间下,围棋传递了千年,而人又能存活几日?而这所谓的万象,在计算机分析之下,其实是有局限的。也就是说,时空间上,以个体来面对机器,其实公平有限。更多的,这次的对弈不是人类和机器对弈,而是借助极其,看到了整个游戏剧本的全局,发现,我们刚翻开了几页而已。
试想,金角银边中草肚,我们过往看重的东西,其实只是边边角角。诚然,战略上来说一定有理由的。但是,过往没有经验和论证的前提下不好多说。而今,又有谁可以说一整个棋盘上有什么地方不是金子?

2)有没有一种围棋,可以把棋盘做成球形。在球体表面下棋?
(有,CN 1081925 A 有人已经发出专利。同时,还有人设计了多人围棋,1986年设计和专利。)

3)法律的人工智能化和法律本身所体现的人类文明的价值。
看到Hassabis的演讲,心里有一些不舒服。这该是精神上的不满足。可以把这种精神上的感受,和生理,大脑构造等,相挂钩吗?往深处想,或许是可能的。这样的牛角尖,应该就是人工智能可能可以实现的。说起来,一直都想要把自己的人生意义和这个生物的未来发展挂钩起来。所以也在思考这类问题。机器是否会思考其实很难说。

刷锅

室友小高在做完饭之后,喜欢把锅泡着。泡久了之后再刷。
而我好像是受到母亲的影响,喜欢趁热直接把锅刷了。
忽然想到:能物理方法解决的问题,不要用化学方法。能用化学方法的,就不要用生物方法。

想到了nematicide

此外,衍生:
为什么要写东西。你肯定不能指望这个能给你带来什么经济利益等等。
时刻提醒自己,自己写东西的目的和初心。

幻想一则

想到造纸术。
一层一层刷纸浆。
一点点造厚。

每天纸浆会褪去一些。
每天坚持刷。
上面有很多破洞,可能是那个推刷的器材本身有些不平滑。可能是纸面部分很多石子儿,或是什么渣滓
总之,一开始刷,就会很多破洞
记忆破洞

然后就这样慢慢刷。

刷多了之后,首先,因为层层叠叠,破洞被填补添补。
然后再刷,慢慢变厚了。刷了很多层之后,虽然有很多破洞,但是每次都刷的时候,会有些纸浆流入洞里。破洞也会慢慢被填满。
慢慢,纸浆本就刷得非常厚了
这时候,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能纸浆本身就可以成为柱子了

可以承载上面压下来的一大片重量。
一压,纸浆稳妥的话,就能担当起来。那时候,不能叫纸浆了。应该是一种柱子。
那样也不能叫纸浆了。叫知识水。知识浆?
豆浆??
豆腐皮?

anyway。
每一个立起来的柱子,都是一个知识体系。柱子强弱和所构架的知识体系强弱有关。
社会大柱子,个人小柱子。
人类文化文明的承载。当前社会的承载。

怎么样能够把这个内容图像化?传递出对世界,社会,知识,学习等等的理解?

匆匆记录二三事

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补齐,先记录下来。

周五,小云来纽约。于是飞过去见面碰头。陪着吃了几顿饭,在纽约跑了几个地方。其中的一些聊天内容值得记录:比如对待债务问题,金融工具,资本主义,以及用历史的眼光和自然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东西。
对一个人的描绘,衍生出对一群人的描绘。

对四重奏的深度剖析。

对自己人生的态度。一些全新的自我剖析。同时也认可自己的部分成长。

四重奏 第五集

关于一流,二流,三流,四流,这个解读,很快餐,很洗脑。但是仔细一咀嚼,就会发现问题。
一流:能满足客人要求
二流:尽自己最大努力
三流:快乐的做好工作
四流:有志向的三流(工作得不快乐)

这个问题,放在职场中,有些用。但对象不是人,而是职员。社会枢纽之间的关系。
人,精神独立,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留着后续再写。

稍微写点什么

刚收入一部新爪机,想要把申请了很久的一些副号用起来。从原来繁杂的社交圈里抽身出来一些。
果然脑袋放空的时候,就该阅读。
写东西果然不那么容易。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呀。

新一届

CSSA16-17级算是收工了。也是感慨万千。这么一算,居然一瞬间过去了三年了。刚进来的时候说三年毕业。现在就也还好吧嗯。。。
不多说废话。先这样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