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就是这样的感觉。觉得,新一年一开始,自己的生活就陷入了困境中。但是细细看来,却都是自己造成的。感觉就是,老天爷给了我一副好牌,但是我自己却打得异常糟糕。
平日里,虽然很少打扑克,但是若真的打起来,其实我也的确真的牌技太烂了。
心里难受得很呀。不知道需要几天才能恢复。在这里写东西,也越发觉得无力了。
现在就是这样的感觉。觉得,新一年一开始,自己的生活就陷入了困境中。但是细细看来,却都是自己造成的。感觉就是,老天爷给了我一副好牌,但是我自己却打得异常糟糕。
平日里,虽然很少打扑克,但是若真的打起来,其实我也的确真的牌技太烂了。
心里难受得很呀。不知道需要几天才能恢复。在这里写东西,也越发觉得无力了。
在桌上看到了很久之前在Strand Bookstore和人搭话时,被推荐的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一直都没有仔细去了解过,直至昨晚在书桌前看到,随手查了一下,才发现是一本巨作。
写了一大堆话,感慨二老,最终删光。踏踏实实读书才是真。
新年的第一篇文字,自然是要有一系列的寄语。看到朋友圈里大大小小的人儿们说这这样那样的期望,其实蛮好奇自己会说些什么。在飞机上醒过来时,发现刚刚好错过茶点,也不大好意思再回过头去和小姐姐们要些东西。于是开始想着如何规整后面的生活。啊,啊,可以把剩下的4集野兽刷完。今晚就做这事儿吧。想到这里就有点儿开心,因为可以连续看三个半小时的片子。啊,啊,在blog里写点什么东西吧。但是按照航班的时间,到达村子大约得7点半了吧。洗漱完直接看剧,然后也得在12点前睡下。写blog得到什么时间开始写?那么就明儿早上吧如何,带着一张星巴克卡,隆重地去迎接自己即将加入(已经半加入)的downtown星巴克老爷爷俱乐部(也就才认识Robert和John而已),以及即将迎接Robert的那本历史方面的书。那时候再开始写blog吧……等等,为什么不现在开始写呢?一看手表,发现5点二十多,似乎还有一些时间,至少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吧。这可以让自己敲一段时间的字儿。
你看,我每每写字,都要找点儿什么东西先絮叨一番,仿佛是做菜前磨刀,跑步前热身,喝开水前用茶杯盖子拨拉一下茶叶,还要在郑重其事地吹那么一吹(入老年人俱乐部实在是恰如其分)。于是,我这篇用来记录2018年最后一个多月的故事,需要用这么长的文字来做一整个开场白。又或者可以说,用1月1日这么有仪式感的一天,还用在达美航空的飞机上这么商务化的环境里,在DL3731这趟航班的11D位置,小桌板上放着一大瓶1.00L的水,然后在这里狂敲字儿。
作为豆瓣的虔诚用户,我从来没有奢望过自己可以在豆瓣上获得一份感情。而我也没想到过,这样一条relation小船的来去匆匆。Ship虽然开走了,未来是否还会有交集又尚未知晓,但是小船的到访对于港湾,已经留下了很不一样的故事。说起来,古往今来,各种港湾发展成为一个又一个都市,你看上海,你看纽约,你看开普敦,你看伦敦,而同时也很可能成为敌人攻击的目标。如果有那么一艘美好的小船儿,给人带来的是生活的希望和许多自己曾所未知的美好,我是真心觉得自己实在是幸运且被上天眷顾到了的孩子
网络对我来说,始终是太深邃了,这或许堪比大海。但是人心叵测,那一大堆人,简直就是宇宙。尤其在听完小钟和我描述过关于暗网的知识后,对网络的警惕心始终贯穿于我的生活。譬如,朋友们你们或许会发现我的笔记本电脑上的摄像头始终是被一张纸条封上的。而胆敢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现实生活的信息,表达一定诉求的人,我大约都分为两类(但这一定是不公允,或是不敬的。对那些人儿们的歉意随之一道附上):一类是很傻很天真,一类是很真很虔诚。而另外一方面,我对文字及语言的热爱,让我很乐于在阅读中去了解写作者的心理。但正因为如此,我在看到了小韶同学寥寥几句的文字和大大方方的配图后,居然很慎重地审视了一下自己的心情,然后去尝试联系认识了。
不同的作家,会有着属于自己特别明显地独特行文风格。而另一方面,不一样的生活素材,也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用单属于之的独特方式来记述描绘。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和小韶同学(她本人很讨厌这样的称谓,又或者,其实她很讨厌各种未经过其个人认证前提下而擅自设定的任何情节)的交流可以比较深入,所以我总是会想到阿兰德波顿,一种半意识流的方式来绵延铺设各种,这压根儿就不是形散而神不散,而是一种让思维语言随遇而安的一种涌动,或者说,让思维试着去随波逐流,好像是kayak的漂流一般。但说实话,其实我还想到了陈忠实,或是马尔克斯。用一种剧透的上帝视角来阐述这过往发生的一切种种。但现实生活就是啪啪啪的打脸声,之所以用了“啪啪啪”而不是“啪啪”,是因为打脸的节奏实在是很华尔兹,居然可以有预知地被现实各种打脸,而且如此和谐且有节拍。自以为看过很多电影的我,发现生活给我写的剧本,简直就是神作。但是我也毫无心力和胆量敢说自己的经历可以戏剧化。比如可以写成《沙莫的五百天》的另一个版本或是《失恋三十三天》的镜面故事。我的生活似乎更像是,脑中的成像是,在锻造一把器具的过程中,锻造师划破了手指,让血液浸到了钢水中。但这明显又不是干将莫邪的故事。你又可以说,我在胡说八道些什么,又可以说,其实是有些个不知道地表在哪里了。整个人如同一只大鲸鱼在水底吐出的泡泡,飘悠悠地向着水面浮过去。
能够触发我的这种思维方式,或是说,是我自己一直都很热衷的“阿兰德波顿流”,身边的人实在是很少。你如果有机会走到大晴天的纽约,在红绿灯拦下所有车辆时,路过某条avenue,站在中间往那一段看不着边际的大道中,惊叹那一瞬间的美好,却又要赶紧在人行灯亮完前走到对面。又或是有机会在大都会博物馆门口的石阶上坐着,看着来来去去的游客,以及匆匆的路人。又或是每天早晨6点至7点,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无论今天天气如何,你都会看到从地球的切线处挤进来的一道橙红色阳光,真的是无论天气如何,你都会看到那一抹阳光。在小韶 同学的眼睛里,黑洞洞的瞳仁,白得微微有些泛蓝的眼底,柔柔的双睑轻轻托着晨光般的眼睫,这些景色你就都看得到。但是我们并没有去过那些地方,也没有能够在日出的时间看那阳光。只是我自己怎样都能从中看到些什么。
2019年,未来自己是否会切入不一样的生活,自己也尚且不得而知。好比当初从本科到美国,从村里到nyc,从美国再回上海,再去南京,又回美国。身边的人在换,但是自己到底终究是在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生活呢?你看我说了这么多,但是终究其实是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又或者,我其实说了这么多,压根儿就没有在说任何表面上的故事,又或者,其实我已经说了很多很多了。这明显就是一篇对读者极其不友好的文字,仅仅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为了倾吐心中超出预期的多宇宙融合。更像是蜘蛛侠世界的多重版本。那可真是一出好电影啊。
我想把种种思绪,藏在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文字里面,目的就是为了让人看不出来,我到底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2019年,生活,你好:)
在吃饭的时候,忽然想到了两个点。想要匆匆记录下来
一个是:其实不用担心写作的时候是否故意为了迎合读者或潜在的读者而自己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写了什么。“不去听对方说什么,而是看对方做什么。”这句话简直就是存在主义的信条,也是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去对待别人以及认知别人的最佳渠道。原因道理和解释纵然很重要,但是实际上做了的事情其实更加响亮。或,一件事情很难说明什么,但是在时间的陪同下,多次之后就变得很不一样了。
每一天的生活也是如此。
忽然一切就又变得清晰清爽,清清楚楚,一点困惑也没有了。(这样的道理虽然早在心里有刻痕,但是每次能归结到这个点上时,就觉得这个道理被雕琢得更深刻,在生活里的实践也是值得期望地会被运用得更好嗯)
一个是:人会嫉妒,这其实是不够爱自己吧。之前听说一个很棒的论述:生气,其实是一种极端地失望吧。在《四重奏》里也有过这么一句话:比失望更失望的,是空欢喜。而这里想要说的是,之所以会有“嫉妒”,其实和“羡慕”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要么就是对自己的感情或情绪没有正确地认知,或正确的定义(好比之前所说的“易碎品”的定义的偏差)(即,其实不是那样的极端情绪,而是用错了词);要么就是一种对自己关爱自己的方式上的偏差。
如果爱一个人,会做一切有利于这个个体存活,成长的事情。爱自己就的的确确地是在爱一个人。对自己的关照和呵护,其实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如何去爱自己,而不是溺爱,也不是苛爱,而是温柔地去对待自己,其实是需要自己对“爱”和“自己”均有着相当地认识之后,才能实现的一种心理成就。如果说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情绪有着难以把握的倾向,那或许是对自我的研读挖掘还正在进行过程中吧。“嫉妒”的那种情绪,可能带来什么样的后续情绪呢?会对自己有更多的不满足,或是对外界的索取有更多的不满足,随后,“落差”就产生了。快乐,大约就是这么悄悄溜走的吧。
知乎上的大神们很多呀。看到了这么一条,说得实在是很中肯。我也就不多赘述了。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90717
关照自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好像照顾一个孩子,又或者照顾一个老人一样。这也完全不同于所谓的精神分裂啊所以不要望文生义哈哈。这就是人类智慧特别奇妙的地方,有着很棒的自我意识。
大抵来说,就是,“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终究还是要“知行合一”呀。这种老掉牙的鸡汤文,哈哈哈,我也会有写这种东西的一天嗯 ~
坐在咖啡馆小半个上午,简单看了几道题,又简单地捋捋事情。感觉自己的状态在一点点回归。这或许就是成长的感觉,可以越发对自己及自己的生活有所控制。屋子外面又开始下起了雨。心想着要离开,旁边一个北非模样的小哥主动过来搭讪聊天,说是对物流业感兴趣打算来看看Clemson的一些program。内心略略疑惑,但是波澜不惊的应和着陪聊了几句。发现对方连GRE都不知道是什么,于是简单介绍了一下考试,鼓励了一下他,便Good Luck了。
走之前,还想再说一说豆瓣,是这些日子一直想说的。
我相信,无论是阿北又或是任何一个社交网络的创建者,都会在建立网站后,惊叹于群体社会汹涌的意识流的难以把握。我的豆瓣上关注了300多人,活跃的人估摸着不到1/3左右。我在关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各种倾向性的人都留意了一下,但明显没有任何的统计基础。但是,无论什么样的人,多少都会涉及一点。但我相信自己接触的人群,多少都还是存在一定精神理想或是渴望的。而我也意识到,豆瓣上早已填充满了打着精神需求旗号的人,将精神物欲化,用来恶补自己现实生活里自作的空虚和挫败。但,这或许就是群体的现况,也就是人类文明目前发展的阶段。未来的路还有很长。
这是一个知识信息飞涨的时代,无论良莠。如果说惊涛骇浪给每一扁泊舟带来了跌宕起伏,我们每个人都试图在这片大洋里找到自己的平衡。智慧是我们的锚,船儿是我们的心,船上掌舵的人就是我们的思绪吧。如果自己的锚不够沉稳,船儿不够大,船长又缺乏弄潮的经验,那么晕船的时候吐啊吐啊的,就也是理所当然难以避免的了。
看到豆瓣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丧的场所”,个人倒觉得没什么有趣的。许多人之所以觉得“丧”,或许是刚刚接触到智慧的甘苦,开始思考了一丝社会认知和自我意识,新近端倪着自己不甘平庸的梦想又无法接受生而平凡的真实,各种不适由此而产生的晕船效应吧。有一类“丧”,我倒是觉得很可爱,即:接受生活里各种无奈的现实,直面现实里各种残酷无情的遭遇,渡劫遭遇时所流着泪,却脚下始终或快或慢地向前迈着,努力试图趟过这一淌浑水。或是自嘲,或是絮叨,或是愤懑,又或是求助。这比起那些原地打转,在地上耍赖打滚骂爹骂娘的“丧”,是完全不同的。
我在思考一个点:许多人选择在一个并非绝对封闭的社交网络里吐露一部分的真实,到底是出于怎样的初衷。严格说起来豆瓣,并非是一个很好的树洞。而即使是树洞,也是期待着某一天长出被做成笛子的枝条,告诉大家国王的驴耳朵。所以说,愿意倾吐什么的人们,其实是期望被倾听的。倒出来的东西,还是希望有人愿意去认真对待的。人儿们就是很可爱的样子,很矛盾:一方面害怕被认识,一方面又渴望去被认识。但是,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人们都期望去“被认识”,但有多少人是去主动去做“认识”这件事的呢?“去认识”,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付出更多能量的事情。或许人们在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封闭,而避免去认知更多外界,是因为辛苦吧。但是,或许这种辛苦恰恰意味着值得去做?无论是去认识他人,又或是实质为了认识自己?
文学艺术以及科技创造,之所为成为精神追求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或许是因为这些内容承载着人类的思考和情绪,即一种精神追求的具现。去欣赏评价批判一个作品,其实是在和作品背后的人儿们进行交流。以文化作为载体的网站,豆瓣成为“精神角落”是名至实归的。(说起来,知乎或许更偏向科普?但是没有浸入很深,不大好说什么。)一个基于用户而发展内容的网站,在使用方式上,也的确不该有所谓的“how to use douban”一说。这一点,在豆瓣自己的说明中也很好的用“鼓励”一词来体现他们的自我认知。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我很希望豆瓣去在未来努力维持下去的品质,即,能意识到他们的一切数据都是在用户的活跃下才有了生命,或是说:一个非输出型的信息平台(如NewYorkTimes或WSJ这类媒体)而是输入型的信息平台,有着更强的用户交互作用的媒体平台,豆瓣可以实现介于出版媒体与社交媒体之间的功能。豆瓣在过去这些年里,也的确在努力着。比如曾经昙花一现的阿尔法城,又或者目前让人扼腕叹息却也能理解的fm版权限制。
我记得在许多社科类研究分析中屡屡提到:人们总是选择看见自己想要看见的内容。这在科研中是存在的,也是努力寻求客观分析的人们所极力避免的。而在舆论或是传媒中,这种狭隘性也是存在的。这可能会和人们试图在更熟悉的环境里寻找舒适感,或是对陌生环境的排斥,或是对作出成长或改变而本能的抗拒,又可能是无意识或事实上主动地寻求自己内心的映射面。心中有佛,见人如佛。或许很多人对这样的话嗤之以鼻,但主观能动性其实是在决定我们在这汪大洋里到底去向何处。但,若有佛存在,即也有魔的存在。而孰是孰非,什么是佛,什么又是魔,凡夫俗子,又何德何能去做定夺?无论心有多大,锚能有多沉,好在大海终究不是24/7的惊涛骇浪,这颗星球上也一直都有着陆地在等着你靠岸。生而为人,大多终有着回归土地(或回归大海)的选择。
我究竟是在想说什么?豆瓣酱终究不能作为主食。每个人各自的生活才是主食,豆瓣酱只是佐料。你如果有幸努力做出了烤鸭,那么很棒。米饭拌着酱吃也很不错。如果你选择让生活成为焦糊漆黑的黑暗料理,那么豆瓣酱压根儿不会成为哆啦A梦的万能下饭菜。它原有的咸鲜或甜津津,只会因为黑暗料理而显得更加生涩。在此,我给予属于我的豆瓣吃法:认真努力珍惜自己的生活,品尝着这个时代/这个世代所带给我的精神大餐。而大家各位的广播以及各位大家的广播,就是这每日餐点茶余之间的桌聊。我乐于享受这一切,乐于认真思考所看到的听到的各种信息,并且将所获得东西付诸现世中自己的成长,付诸于现世中的生活。我之于我,并不分线上线下。
那么,阿北的理想,与现今的豆瓣用户们相映照,又是怎样的呢?
“你经常对着书店里的绵绵不绝的封面发呆吗?或者头晕脑涨地从音像店的琳琅满目中逃出?宽带下载和网上购物降临之后,即使在最小的城镇,你的选择也在每天成百上千地增加。这其中一定有你会喜爱的东西,但十有八九它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和你擦肩而过。媒体让老少咸宜的大片无处不在,对只适合一群人的东西却显得力不从心。而且,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管电视的娱乐编辑和报纸的书评作家多么公正和勤勉,他们的帮助都不可能对所有人同样有效。
豆瓣的发起者发现,对多数人做选择最有效的帮助其实来自亲友和同事。随意的一两句推荐,不但传递了他们自己真实的感受,也包含了对你口味的判断和随之而行的筛选。他们不会向单身汉推荐育儿大全,也不会给老妈带回赤裸特工。遗憾的是,你我所有的亲友加起来,听过看过的仍然有限。而且,口味最类似的人却往往是陌路。
如果能不一一结交,却知道成千上万人的口味,能从中间迅速找到最臭味相投的,口口相传的魔力一定能放大百倍,对其中每一个人都多少会有帮助。豆瓣随着这一个愿望产生。豆瓣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人群,力图包纳百味。无论高矮胖瘦,白雪巴人,豆瓣帮助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
我欣喜地看到,十年之后的今天,自己和阿北的初衷依旧保持着一致。也无比地希望,豆瓣可以延续着阿北的初衷,继续努力成长,成为每个人各自探得金蛋的参天大树。
匆匆忙忙的社会里,人们似乎都在寻找如何抓住更多眼球的机会。就连新版本的blog编辑排版,都显得如此突兀。
在目前手机阅读大肆流行的时代,图文并茂已经成为了必须。反之,人们是否逐渐丧失了耐性,对待纯文字的记录是否缺少了细嚼慢咽的欲望。
于是这样,我更希望能够逆流去走,如果说是的确存在着一股信息洪流的话。大多数人叹息生命的短暂,希望能够抓住更多的东西。但是,人们只能抓住自己“驯养了的”东西吧或许。无论是知识,无论是习惯,无论是感情,抑或是自己的生命。叹息,叹息,却事实上都无法沉心到自己的每一秒钟去的那些个人们。匆匆行色,患得患失,却又急切地对号入座。想给自己一个定义,却又不服气,抑或是不自信。踯躅在定义上,却忘却了定义本身的虚无,忘却了实践和开拓才是填充人生乃至摧枯拉朽般成长的内涵。
窗外淅淅沥沥地雨水,缓和着秋冬之交的寒意。阴霾天却也可以带来比明亮阳光下更温和的气温。三藐三菩提。这个世界其实一直都没有那么繁杂。而繁杂的,其实只有我们这些可爱的人们呀。
我有点儿没想到自己的清单里,Lion King会以如此的方式来到我的生活里。
。。。。。。
自己还得再勇敢一些
这话没毛病。估计要给自己打气加油,一直到临终的一刻,都仍然需要勇气的。
活着啊,真是有意思嗯。
早晨坐定,到中午时分打算离开。原本想要写些什么,但是错开各种契机。
数据整理得有了端倪。似乎在一片混杂之中终于摸索到了通向出口的气息。在最后刨土开凿拼出去之前,略定一下神。
也为看到了未曾期许的讯息,定一定神。
吃饭。去取相机。拿衣服。去图。浇水。去fike。去超市买洗碗液。去给租户送东西。帮范爷收信。
Tuesday。Falling season。
不久前有一部新上映的电影,没有找到机会去刷。大意是讲述人类首次驯养犬科动物的故事。前些日子在和Juliet讨论进化问题的时候,也提到了狗的育种。
然后,就在漫天飞舞的动图里看到了无数人对猫狗的喜爱。宠物现如今和城市化人类生活共处的模式,已经从早先的物质互助模式,大体转化成为了精神存在的依附关系。
我记得先前,曾经和实验室的人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发问道:为什么人类会喜欢可爱的东西?
是啊,为什么呢?在那次吃饭的时候,大家讨论的结果并不令我满意,但是这样的问题,其实深究下去是很艰难的。但是我从那之后有另一种思考,即,我们对一切可爱的事物的偏好,或许是因为在寻求一种安全感。因为和可爱事物的相处,满足了交流的需求,同时也在这样的交流中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
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对生活有多么的焦虑呢?
可以再更加地镇定自若一点儿其实嗯。
另外一种,是对“爱”的驯养,是对自身渴求被对待的一种投射。而和宠物的交流其实弱化了语言,但行为举止其实更加容易获得亲近。这样来看,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和防卫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