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立危墙之下?

在我对一个人心存不满的时候,需要回溯一下自己两年前的判断。对一个人的负面评价或许是点滴积累下来,然后在最后一刹那的关键时刻,麻绳中最后一根线索被扯断。
我在想最开始是从吸烟这一个行为对这个人有所不满。我会觉得一个人所做的事业是该和他的价值观相辅相成的,而两者的差异会让我觉得其不能做到知行合一。随后是他对待海外业务模棱两可的态度,会让我怀疑他的判断以及长短期平衡的视角。另一次则是员工邮件的开头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优越感(在某某滑雪场上),这是一个浮在高空,未能有接地气的思考。喝酒时的风格。以及近期的法律诉讼事务。这些种种归结到一起,会让我感觉他有种明显失重的趋势。
需要观察与判断的一个核心:这样一个集体的运作,究竟是构建在文本上的,还是构建在个人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的判断难免有失偏颇,如果企业到达一定规模之后,人的视野一定是存在局限的,更何况人的意志和意识都会凋零。把群体的思考文本化,即使确实存在着局限,也会是一个持续性更强的基础。如果要让领导的艺术和智慧的火花有闪耀的空间,固定且章程化的制度,是极其重要的基础。
我觉得我爸还是蛮厉害的。相比之下,一些相形见绌的管理确实存在着幼稚。
但是,我又会想,我或许存在着“墙倒众人推”or因为公司业绩不佳而直接过度放大了这个直接领导人的个人问题?
仔细地掂量之后,觉得,并没有。但是如果没有经济形势很差的情况下,这些问题可能都会被掩盖掉。
所浮现出来的危机,或许是产生问题本身的根源。回顾时,确实留意到这其中的征兆。当然,早先时候touch不到管理层,确实观察不到。现在能看到,至少自己的思考和观察还是在线的。但是后续该如何做判断,以及做相应的选择,这倒是很值得商榷和思考的。
另一方面,还是要思考,有些什么是我可以做的,以及看清楚我自己究竟能做些什么。

另一方面,与“对一个人的不满是点滴积累”相对的,对一个人的好感,是不是其实是很突然的?所以第一印象真的那么重要吗?之后即使很多问题,也会主动试图去找解释?
或许这是积极向往美好的表现?是主动优先把人定义为善的表现?或者说,我期望的社会基础是以善为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