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和近一年未联系过的朋友通电话。期间聊到了各自成长中的阵痛。也“依旧少年时”地谈及了理想。朋友说起自己的母亲,年至40岁时,忽然决意读博士,而后居然考了下来,并且拿到博士学位。且不用说这在60-70年代出生的人,就算是如今的青年,也极端稀少。据说那是种刹那间的顿悟,和对自己生存的追寻和定义。
于是,大家自然而然地聊到了“理想”实现起来是多么的不容易。需要外界环境给予足够的条件和机会。朋友说到:理想这种奢侈品……
我忽然觉得有些地方不大对劲。倒并不是对“奢侈品”本身有什么反感,但是确实觉得“奢侈品”一词在矮化“理想”。于是在交谈过程中,仔细地琢磨了一下。
想从更宏观的人类进步发展来看这个问题。人们从最开始对“优”“劣”分辨不清晰,到之后有倾向性地对生存赋予了意义。这是一步步人为选择至今的。尽管无数人会说“人类的发展源自血与泪”,或是“历史就是战争史”。但经济社会的基石,其实还是我们所崇尚的善良诚信和勤奋务实。也就是说,纵使很多尔虞我诈发生在四处,但文明列车是在普世价值观上往前走的。
然后就会发现,理想,其实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为个体追求进步,才如此形成动力。而后点滴多样的理想汇聚起来,牵引着一整个族群往前走着。
这么一看,理想其实是必需品。如果满足了温饱和生存,理想是令族群不至衰退的原动力。
奢侈品,原本该是一种更值得信赖的商品。设计,做工,考究,这些附加值令原本实用性的功能品,附着了文明的气息。但无奈这个稚嫩的人类族群,现阶段是需要借用奢侈品来实现社会地位乃至个人价值的镜像表现。而你懂的,镜像的东西,何德何能反映实质?
奢侈这个词,luxury的定义是:the state of great comfort and extravagant living以及an inessential, desirable item which is expensive or difficult to obtain。而汉语里对“奢侈”的解释,则更加赋予了价值观倾向:挥霍浪费,追求过度的享受。
于是,奢侈不再等同于“审美”。更多地是一种“占有”。而这一点,在读了《月亮与六便士》之后,就着实不想再过多地描述了。
简单来说,“理想”不该是一种被消费的定义。
它或许是一部分人所应当正视的责任。“理想”毕竟不同于“梦想”。“万一实现了呢?”这该是一种很强的投机心理。而“理想”,如果有了觉悟,有了意识,自己的存活就不再是物质那么单调。理想,要去行动起来嗯。
而理想,也不该有尽头。理想,就去做就好。毕竟个体肉身是短暂的,但族群是可以延续的。而生命,生命这一种存在,这一种值得歌颂的美好的存在,是值得我们的自我肯定,以及绵延不绝地向苍穹和环宇播撒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