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板把下午的meeting cancel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坐在downtown星巴克里,原本只是简单吃个早饭,想要刷一下新闻什么的。忽然觉得可以稍微缓一缓,捋一捋事儿。
这些日子发生了的众多事情,大大小小的,且都是始料未及的事情。有时候会觉得这样紧凑的安排是否在遵循某个剧本。但这个剧本又是充满了选择,而我,又是一个善于发现多种选项,以及挖掘乃至创造潜在选项的人。
一面要遵照游戏规则,一面又试图在开发挖掘和创造新规则。
如果说,真有什么剧本的话,殊途同归的重点都是一致的。而过程可以怎么走,对于有限能力的我来说,所充满的可能其实反而是无尽的。只是,对心灵的考验实在是不易。
回到村子的第一天,昏睡了9个小时,第二天,也是足足睡满了7个半小时。而且明显感觉到身体上从生理到心理遍及的焦躁。都市的节奏,以及自己对自己push的节奏,像是急火烫油,兹啦啦地爆炒了一下。回到村子里的缓慢节奏,让自己再重新找到根基。然后还是得继续做事儿。
可能和城市也没有绝对的关系。即使是在纽约,也有可能可以calm down,专注在有限事情上,来完成一些工作。自己其实最开始学着投入做事儿,反而是得益于8年前在纽约时写文章的经历。
所以,这么看来,焦躁的不是城市,而是自己的心境。生活的把控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这里的提升不是说对自己进行压榨,而是更合理,更为长期地去维系。长流细水穿石壁而不是一时山洪朽岸堤。但问题还在于,我依旧会受到外界对自己的影响,会留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
这是个很tricky的点。需要用到他人的视角,来像磨刀石或是锤头一样打磨锻造自己,但这样就势必要在心性上放开一些,去感触他人,也或许会受到对方的一定影响。如果封闭起来,无视他人的视角,虽然说极端安全,但是反而丢掉了许多成长提高的机会。独断专行的模式,适用于一些天才。但我并不属于那一类型的天才。但这个度如何去把握,以及如何控制,窗口如何开放,又如何在其中保持着自己的内核。这只能靠自己进一步跌跌撞撞了。其实有点儿怕,但是其实是未尝不可的方法。因为终究,落到实处,还是要看人具体做了什么样的事情。自己的做事,以及对方的做事。 做事。
另外,新近认识了许多人,以及,惊讶于失联多年的老友居然破天荒地发了朋友圈。想了一下,只敢点个赞,不敢多打扰。而对待新朋友,大多时候,也是,不敢多打扰。
乐衷于看人的我,逐渐走向收敛。未来的人际会是怎样?有些清淡地觉得,怕会越发难以浓墨重彩,即使存在一次深刻点儿的交集,但是轨迹重合度怕也难进一步加深。这世间还有多少人和我类似?即使是类似,又会有多少程度?这里的类似与程度,倒不是说爱好啊性格啊什么的相似,而是一种真诚的程度,一种愿意去坦诚交流的诚恳,撇去功利性的诚恳。而换念之,我又如何可以让对方感受到我的想法,感受到我的诚意?仅仅只是一两句话,你让我自己,都还是会在心底设防的。
就,还是交给时间吧。
生命是有限的,有限,这反而解决了很多问题。这真好。
忽然想到了,如果一个人会比较mean,那么,那个人内心的不安全感怕是极强的。生物啊生物啊。可爱的人儿。